使用ct軟體可以直接用滑鼠取得某一區域的密度。
一般來說,腦組織由於富含脂肪,在ct上密度是偏低的,大約在22左右。
如果有腦出血,那麼密度將會升高到60以上。
然而如今出現的高密度影極其模糊,與周圍組織相比,只是略微的變淺,如果沒有張子凡提醒,完全難以發現。
瑞士醫生測了測區域性的密度,只有28左右,最高也沒有超過30。
雖然母語是法語,但王斌分明從這個瑞士人嘴中聽到了一聲f開頭的詞語。
這都能看出來,亞洲人的眯眯眼這麼能聚光的嗎?
當然,這句話他是不敢說出來的。
相反,他立馬對自己剛才的粗鄙之語表示道歉,“王教授,太抱歉了,我真的是非常驚訝,您和您夥伴的技術令人驚豔!”
王斌微笑著搖了搖頭,表示理解。
這種明知道對方看自己不順眼,卻不得不舔自己一波的感覺,真是太爽了!
王斌美汁汁兒。
……
大約十分鐘後,張子凡按照王斌提供、自己改良的術式建立了瘻道。
比起切開別的組織器官,張子凡的這次切開,顯然用掉了更多的時間。
食神裡面說,最考驗刀工的菜是豆腐雕刻。
同樣的,在腦組織上動刀,對於外科刀工也是一次極致的考驗。
一旁協助的王斌和孫輝,連忙用腦壓板輕輕撥開組織,紅色圖示所標註的病灶終於直接暴露在張子凡的視野當中了。
這並非是一個出血點。
實際上,受傷後到現在這麼長時間了,肯定不可能還存在活動性出血點了。
但張子凡估計,7年前,這裡應該確實是一處隱蔽的微小挫裂傷,確實出現過小出血點。
不過由於損傷微小,並沒有被當時的手術醫生重視。
可是在後面的自愈過程中,該處挫裂傷的腦組織並沒有正常恢復,而是出現了膠質增生和腦組織黏連瘢痕。
簡單來說,就是原本的神經元突觸無法正常的連線了。
這是極其麻煩的狀況。
一般來說,在臨床上,對這種陳舊性的腦挫傷後遺病灶,主張非手術治療。
所謂非手術治療,就是給病人用一些類似高壓氧、理療、按摩、針灸之類功能訓練。
但這些功能訓練能有多大作用,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盡人事聽天命”。
又或者說“死馬當作活馬醫”。
實際上,當初科琳娜讓兒子去請張子凡來瑞士,就是讓他來當按摩師,給舒馬赫做功能訓練的。
只不過,本以為請的是加菲貓,其實請來的是野心勃勃的大老虎。
張子凡看重的不僅僅是幾萬歐的理療費,而是手術費、復健費我全都要。
喜歡從小診所到醫療帝國請大家收藏:()從小診所到醫療帝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