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鄧聰電子簡歷稽核透過,踏上歸國路途的時候,浩然醫院正在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寫作浪潮。
第一版《浩然醫院院刊》徵稿活動,已經正式開始了。
根據張院長和楊副院長在食堂貼出的公示,任何入選刊用的稿件,依據其內容,都有500元1000萬不等的稿費。
具體來說,如果只是普通的小散文之類文章,會有幾百元的稿費。
如果是創新性論文,獎勵就會大大提升。
只要你敢寫出諾獎級的科研論文,醫院獎勵你一千萬元。
一千萬元可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兩倍。2019年已經調整為800萬元。)
不過這就是張子凡擱那兒瞎吹扯淡呢。
先不說,真有諾獎級科研論文,誰會在院刊上發表,就是想發,也得有那能力不是?
就算是孔祥教授,學術方向是視神經相關的基礎研究。
說實話,他就算把這研究出花來,由於題材的限制,想要獲諾獎也是比較困難的。
這就和眼科專業、口腔專業全國兩院院士鳳毛麟角的道理一樣。
小科室出頭難!
再說錢,國家給科學家發最高大獎,獎金只是個彩頭,榮譽和相關待遇才是最重要的。
張子凡也就怕寫一個億有點太飄了,隨便寫的1000萬,當不得真。
其實就連1000萬流動資金,浩然醫院也是沒有的。
畢竟為了醫院發展,張子凡把大部分錢都投入擴充裝置上面上去了。
當然了,看到這張告示的人,對於最後一條也就圖一樂。
就像s市人才引進政策中有一條,諾獎得主可以在本市七折購房。
甭管有沒有大佬真的來買房,寫文案的精髓就是,無論如何,牌面不能少,名頭不能弱!
……
雖然說大獎距離遙遠,但其他稿酬可是真金白銀看得到的。
尤其是當天不怕,地不怕的石曉雅,第一個帶頭衝鋒,投稿了一篇800字的小論文,《兩種不同洗消制度下院內感染的比較》,獲得了2500元稿酬之後,大家的熱情更加高漲起來。
在我國現行的職業晉升體制下,每一個醫生多多少少都是要和論文打交道的。
升中級還好一點,升副高,那是必須要論文開道的。
就算不升副高,畢業論文總是寫過的。
可真正會寫論文,有臨床研究鍛鍊的有幾個人?
所以也就催生出了一個灰色產業鏈條:代寫論文。
不少人都看過石曉雅的底稿,怎麼說呢……
語句還算通順,也沒有什麼錯別字,看得出來寫得很認真……
但就這,也能值2500?
要知道,2500塊在某寶上可以買到比這精彩得多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