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殺手:由石曉雅掌管的院感流程,病菌繁殖能力下降50】
張子凡可以很明確的說,他現在就是在讒石大護士長的身子。
這樣一臺人形滅菌儀,實在是太香了。
要知道,2級手術室的最低標準與1級手術室的最低標準相差了10倍。
但【初級手術室】當然不可能是壓著2級手術室的及格線來的,實際無菌水平與1級手術室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
經過石曉雅的提升之後,基本上已經大差不差的符合顱腦手術的要求了。
之前病人術區的消毒是二助包廷偉醫生做的,張子凡擔心這不符合系統的判斷,因此特地讓石曉雅對病人再次進行消毒。
待消毒完成後,他立刻開始對病人顱底進行解剖。
順著腫瘤細胞侵潤的莖突一路向上向內,張子凡將沿途的血管神經解剖並保護起來。
如果遇到確實被腫瘤細胞侵潤的結構,則不得不切除、結紮。
終於,在暴露顱後窩區域後,腫瘤侵潤的邊界出現了。
……
如果換成是反覆發作十幾次的上皮鱗癌或者肉瘤,就算病人超人附體沒有死亡,但腫瘤細胞肯定跑得全身都是了。
雖然在原發部位或許已經沒有腫瘤細胞了,但患者的腦、肺、肝……等等全身各處血運豐富的臟器,恐怕早已斑斑點點,無法透過手術治療了。
而得益於造釉細胞瘤的自身特性,即區域性侵潤力強而遠端轉移力弱,這些腫瘤細胞雖然張牙舞爪的大舉佔領了枕骨和顳骨,卻並沒有突襲進入顱腔。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一般的腫瘤像是英國佬,透過海洋全世界佔領殖民地,四處開花。
而造釉細胞瘤類似老毛子,從陸地上野蠻推進,總面積或許並不比英國人的殖民地小多少,但土地是連續的,沒有什麼飛地。
這麼比喻,並不是說,老毛子就比英國人好對付。
首先是整個腫瘤龐大的體量,造成了漫長的邊境線。
其次,雖然俄國人不搞遠洋征服,但在邊境線上,他們的“探險隊”可一點都不少。
從西伯利亞一路“探險”到遼南,那是一點都不含糊的。
因此,對於醫生們來說,切除龐大的、廣泛分佈的腫瘤本部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想要消滅那些零零散散的“探險隊”,則更加困難。
他們可以依靠的,只有“放療”與“化療”等手段。
方國華整個左顏面部基本都被切除了。
整個上下頜骨也都已經壞死,露出森然的白骨。
這裡面既有腫瘤的作用,也有放療的原因。
放療,一種殺敵100,自損1000的無奈之舉。
而頜骨又恰恰對放射線高度敏感。
你感放療,我就敢壞死。
放射性頜骨骨髓炎,在某種程度上,對病人造成的痛苦超過了疾病本身。
……
如果說,石曉雅是人形滅菌器,那麼張子凡就是人形腫瘤細胞探測器。
面對眼前這個千瘡百孔的病人,張子凡也能理解前幾位手術醫生的無奈。
不是他們不想擴大切除,而是實在擴無可擴,再擴,不如直接斬首算了。
即便張子凡能夠看到受感染的顱骨、頜骨,但也無法再追求“微創”了。
張子凡只能儘量保證顱底的完整。
但這,在對部分枕骨、顳骨進行切除後,也顯得有些勉強。
顱後窩最大的特徵為巨大的枕骨大孔,該孔位於顱後窩中央最低處,連線顱腔與脊髓腔——脊髓與延髓在此銜接。
哪怕沒有任何醫學知識,聽到這樣的描述也知道,這個部位的重要性非比尋常。
當枕骨大孔完整性被破壞之後,患者的中樞神經將無法得到足夠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