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衛煌相信吳清賢在教學輔導中,一定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人,有些學生因為家庭的原因,被父母進行棍棒教育,而養成了沉悶的習慣,導致他們遇事不敢輕易發表意見,只能低頭服從。
在家聽父母的,在校聽老師的,就是不知道何時能有自已的思考。
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應對父母的情緒之上,而忘記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所以錯在他們身上嗎?
不在。
吳清賢道:“你說面對這樣的學生,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得,我除了生自己的悶氣,完全是無計可施,這個時候抽支菸不為過吧?所以我只要當一天老師,我這個煙就不可能戒掉。我估計楊有黔當時在教我們的時候也是這麼一個情況,所以他才一支接一支,他不抽不行啊!”
衛煌可以想象那種情境。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在家裡都是慣著的,捧在手心怕化了,走在路上怕摔了,恨不得天天就供起來。
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些孩子成年之後向著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成了一例又一例的反面教程。
而新成為父母的大人,看著這些例子卻不吸取教訓,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就是與眾不同,繼續重複前人的道路,摔進同一個坑中。
吳清賢道:“所以你說要教出好的學生是不是很難的一件事,可以說就像我買雙色球中五百萬一樣,簡直就是不可能。因為好的苗子首先就送到了好的學校,而好的學校的學生要補課,找的自然是成名多年的名師,沒有哪個學校和哪個家長會相信一個毛頭小夥。”
衛煌初入建築設計行業,何嘗不曾體驗這種感覺,一聽到自己剛工作,大多數業主都會犯嘀咕,幸運的是建築行業有師父把關。
而教師這個行業,當你從學校畢業之後,你就是單兵作戰的個體,身體無依無靠不說,你還成為了所有學生的依靠,如果你自身沒有實力,沒有誰會支援你和相信你。
衛煌道:“即然說到這個事情,我們就再談談楊友黔,你還記得他是怎麼到我們班當班主任的嗎?”
吳清賢道:“我們班主任調走了,他臨危受命。”
“對,我們前任的班主任調到縣一中,然後他被挖了出來。”衛煌又問道:“那你知道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沒有被挖出來,而是他呢?”
吳清賢點頭道:“這就是我佩服楊老師的一個地方,他敢於站出來承擔重任,當時肯定是沒有人願意當我們班的班主任,他主動請纓,毛遂自薦,於是讓他抓住了這個機會。”
“機會常有,善於抓住機會的人卻不常有,我聽到的資訊還有另一個內幕。”
“是嗎?你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