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盟軍內部的這些混亂情況,日本人是知道一些的,但是知道的不多。
實際上,日本政府對於美國的情報工作做得是相當成功的,日本情報機構利用在美國的,日本移民,刺探美國的軍事情報,這在,夏威夷地區尤為猖獗。
由於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的會議和主要成立準備工作都是在夏威夷進行的,所以日本人對於這個委員會的情報是不少的。
日本人都知道,關於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的情報包括,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的主要指揮官的人員名單,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的主要職責,以及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各自的明確分工。
但是,對於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的實質性部署日本人是不清楚的。
畢竟在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的內部,知道盟國所有軍事部署的人也就只有那麼幾個而已。
而那幾個人又通常都是各個國家的主要軍事部門領導人,如果他們都能被日本政府收買的話,那日本政府也不用發動進攻了,直接傀儡其他國家不就沒事了嗎。
更何況就算是知道所有部署的相關人員,也不一定能記得住。
比如我們的凌笑將軍就無法記住空軍和海軍的完整部署。
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政府的情報工作實際上只觸及到了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的外圍相關情報。
他們只是知道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正在協調各個國家,針對對日本的防禦,而並不知道這些國家對日本的防禦計劃做到哪種程度。
這樣的情報使得日本軍隊內部,對於接下來的,戰略規劃產生了嚴重分歧。
日本陸軍早已經按耐不住自己想要發動侵略戰爭的決心了,他們認為,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的相關行動,已經證明了盟國正在全面的準備對抗日本,時間拖得越久對日本越不利,所以說盡快發動對盟國的進攻,才是日本現在應該做的。
但是日本陸軍的這個意見遭到了海軍的堅決反對,海軍認為只有在主力戰艦全部建造完成之後,才能夠對盟國發動進攻,即便陸軍能夠保證在陸地上戰勝盟軍,但是作為一個島國,如果日本不能在海上取得優勢的話,那麼在路上取得的勝利,只是空中花園,水中泡影而已。
為了彌合陸海則雙方之間的爭論,日本情報機關決定,對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的相關情報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匯總分析。
以最終決定,是否提前發動對盟國的進攻。
在日本內部陷入爭論的時候,陸航方面也陷入了爭論之中。
陸航方面的爭論在於盟國之間的相互指揮關係上。
在聯合軍事指揮司令部成立之後,美國提出正式要求希望能夠在戰爭爆發之後取得對,其他盟國的軍事指揮權,至少也需要取得主導權。
這個要求好像是無可厚非的,畢竟美國是所有盟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同樣也給其他的三個盟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但是,在其後,美國軍隊提出的條件就讓,其他國家有些不可接受了。
美國方面提出在,東南亞地區軍事中調動中,均需要向美國陸軍司令部通報。
而海軍調動則需要經過金梅爾將軍的批准。
美國人這樣的提議,自然遭到了其他三個國家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