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僅僅三年,莫蘭大沙漠上的局勢便風起雲湧。
阿瓦國在國主社侖的勵精圖治下飛快崛起,吞併了周圍大小部落,以若葉河為界,和柔蘭國形成南北對峙之勢。
中原大陳王朝負責對西軍政的藩鎮諸侯定西王見此情形,主動派遣使者來至阿瓦國,訂立攻守同盟,商議對柔蘭國用兵。
在此期間,金烏化身也將自身穩固在了遊神巔峰層次,成為天門界中又一位頂級戰力。
如果說三年前的金烏化身,還得有本尊在背後支援才能展現出遊神巔峰的實力,但而今單憑自身神力積攢,便可做到這一步了。
畢竟三年來阿瓦國與柔蘭國大小摩擦衝突不斷,最終總會演變成超凡層次的交手,金烏化身頻頻顯聖的同時,也順勢收攬了不少信眾,聚集香火的速度明顯有所提高。
再加上祂畢竟和本尊共享大道感悟,境界已然達到了那個層次,剩下的便只有量的積累,故而能突飛猛進。
得見於這位暘谷神君的高調錶現,柔蘭國在無奈之下,也正式推出了天水之神的信仰,再加上那位女修結丹宗師,倒也和金烏化身拼了一個旗鼓相當。
只是那位天水之神依舊受困於漠母殘餘神力,只餘本能調動神力庇佑一方,每每出手,都是女修陰蘭借其名頭罷了。
而王景本尊,則是在神洲地陸上四處遊走,尋找剩下四部黃石天書的蹤跡,倒也有所收穫,確定了幾處可能的目標,不過遲遲沒有動手。
......
東海之濱。
一座古樸道觀之中,本尊靜坐於此,吞吐天地元氣。
這處道觀是他這三年來四方結廬的落腳地之一,因他來至東海後時常出手降妖伏魔,當地百姓感念義舉,特地為他修建了這座東華觀。
取“西龜定籙,東華校名”之意,也暗指王景非天仙之道不取的念頭。
道人自定中醒覺,長吸口氣,天際雲氣如龍捲般而下,當中蘊含的絲絲縷縷碧霄罡氣精粹被王景採入體內,同地火煞氣混合,成為品質更高的液態真元。
三年光陰流轉,雖然當初在雒城鬼市所購的青蓮地火煞沒有盡數帶來,但在天門界中,王景也算是把合罡煉煞這一步的修行徹底完成。
“《風露經》中有載,一者萬物之所從始,元者辭之所謂大。天地元氣,共有十二萬九千六百之多,暗合一元之數。
“但以我陰神之力,只能見一萬兩千九百有餘,尚不及十分之一。”
但幸好,無論是青蓮地火煞氣,還是王景合罡所需的那種碧霄丹陽罡氣,在元芒界和天門界中都有分佈,一者深藏南疆地脈之中,一者流散東海九天之上。
道人這三年來東奔西走,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尋找兩種罡煞之氣。
如今在東海之濱,終於藉助天時地利,自高天之上採下最後一縷碧霄丹陽罡氣,將陽罡陰煞徹底收集完畢。
丹田氣海之中,一陰一陽兩道罡煞互相追逐輪轉,遊走不休,各呈龍虎之狀,逐漸化作一方黑白分明的陰陽魚圖。
青蓮地火煞氣和碧霄丹陽罡氣在此過程中相互融合,以始景上元青陽玄微真氣為核心,煉就一道全新的青陽法力,如春草之始萌,似暉日之初降。
由氣化光,光中生火,此道靈火亦可以青陽命名。
“以元芒仙道來看,此乃引氣圓滿的象徵,真氣九轉,化氣為液,開闢周身竅穴丹田;
“而以《風露經》中所載,則是玉液九轉,即將黃芽凝丹的功果。”
似漱非漱,如浴非浴;風以導神,露以潤屋。
欲安神而兼屋,習風露而絕谷。
《風露經》本就是再正統不過的仙道採氣服食之法,不知為何卻被斛律修成了一門武道秘籍,直至落在王景手裡方才得復原先舊貌。
王景長身而起,周身有陰陽二氣化作龍虎異象,虎咆龍吟,迴盪在道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