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令出臺後,果然在民間掀起軒然大波。
一時之間,大量商賈躍躍欲試,尋找有價值的礦山。
京城中又出現一個訊息,科學院大量收購市面上的生鐵。
短短三天時間,生鐵的價格就從每百斤五百文漲到五百八十文。
科學院對生鐵的需求量非常大,即便價格一直飆升,依然沒有停止收購。
看到生鐵銷量這麼好,商賈們嗅到了其中的商機,開始高價囤積。
商人的本質是逐利,如今的行情,一千斤生鐵,只需在倉庫裡放幾天,就能白賺三兩銀子,若是一萬斤,十萬斤呢?
這哪裡還是生鐵,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有了商人入場,本就供不應求的市場更加緊俏,短短半個月內,生鐵的價格已經飆升至七百文,且漲勢依舊不減,彷彿沒有盡頭。
生鐵價格暴漲的影響蔓延開來,市井間,百姓們的議論聲此起彼伏。
茶館、酒肆、街頭巷尾,到處都能聽到關於生鐵價格的討論。鐵匠鋪的老闆們更是愁眉不展,生鐵價格的飛漲使得他們的成本大幅增加。以往打造一把鋤頭或一口鐵鍋,成本不過幾十文,如今卻翻了一番還多。為了維持生計,只能提高鐵器的售價,可是,他們面對的是尋常百姓,價格暴漲,百姓們根本難以承受。
“怎麼又漲價了?漲得也太離譜了!”
一位老農蹲在鐵匠鋪門口,看著嶄新的鋤頭,滿臉愁容,說道:“一把新鋤頭要價兩百文,誰買得起?”
鐵匠鋪的老闆嘆了口氣,無奈地搖頭:“老哥,不是我心黑,實在是生鐵價格漲得太快。我這鋪子也得過日子,總不能虧本賣給你吧?”
老農搖搖頭,無奈道:“什麼世道……”
類似的對話在京城各處上演,百姓們對鐵器的需求並未因價格上漲而減少,尤其是農具和日常用具,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然而,價格的飛漲卻讓許多貧苦人家望而卻步。一些農戶為了節省開支,不得不繼續使用早已破損的農具,甚至有人乾脆用木器代替鐵器,勉強維持生計。
生鐵價格漲得越快,商賈們越捨得花錢,大肆收購,囤積居奇。
如此一來,市面上生鐵的流通量越來越少,價格卻越來越高,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朝廷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戶部尚書倪元璐找到朱由檢,憂心忡忡地奏道:“陛下,生鐵價格飛漲,已非尋常市場波動所能解釋。臣建議,朝廷陛下出面調控,否則恐將引發民怨,甚至動搖國本。”
沒想到,朱由檢神色淡然,似乎早有預料,說道:“卿家認為,朝廷應該如何調控?”
倪元璐低著頭說道:“臣以為,當務之急是控制生鐵價格,穩定市場。臣建議,立即查封那些囤積居奇的奸商鋪子,將其貨物全部充公,以儆效尤。同時,朝廷可設立平準機構,投放官庫存鐵,平抑物價,緩解百姓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