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陛下!”
李過趕忙改了稱呼,說道:“侄兒……臣知錯了!”
“行了行了,以後注意些!”
李自成很無奈,這大侄子什麼都好,就是沒規矩。
雖然不是親叔侄,可是自從參加義軍開始,李過就跟在自己身邊,這些年來同生共死,感情非同一般。
他頓了頓,又說道:“京中的眼線還要加緊聯絡,我就不信京城中鐵板一塊!不管想什麼辦法,務必要打通情報渠道,我要知道崇禎皇帝的一舉一動。”
“是……遵旨!”
李自成又看向李巖,問道:“先生剛剛是不是有所顧慮,有些話不方便講?”
在大順內部,劉宗敏顯然已經是第二人。
可是,李自成卻從未將其看作心腹,反而有所芥蒂。
反觀李巖,原為天啟朝舉人,是大順軍中為數不多的讀書人。
其父李精白曾任山東巡撫,崇禎初年受魏忠賢案牽連,被削職為民,但李家仍是杞縣的數一數二的鄉紳財主。
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下,李巖中舉之後,非但沒有繼續參加科舉,反而轉身投了義軍。
這份膽識讓李自成由衷佩服,自此之後,便帶在身邊,視作心腹。
這些年來南征北戰,大部分都是李巖在背後出謀劃策,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李巖不但懂兵法,還懂治理地方,安撫民心,一句“開啟門來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便招募到百萬兵馬。
李巖聞言,趕忙說道:“臣這點小心思,終究還是瞞不過陛下。”
李自成說道:“劉宗敏沒有針對你的意思,只是吃了敗仗,心情不佳,現在沒有旁人,你想說什麼,但說無妨。”
李巖看了看一旁的李過,有些猶豫。
李過不滿道:“陛下問你話,你直接說就是了,看我作甚?”
李巖似乎在做一個很艱難的決定,終於,緩緩開口。
“陛下可曾想過,若京師打不下來,該何去何從?”
李自成還沒說什麼,李過立刻反問道:“先生這話是什麼意思?”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天下本就沒有萬全之事,如果真的攻不下京師,陛下應該早做打算……”
李過繼續反駁道:“先生何必長他人志氣?我軍氣勢如虹,大明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一場勝負根本說明不了什麼!”
李巖沒有回答,而是看向李自成。
“陛下是否考慮過,大順與大明並立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