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攸寧忽悠了安和縣主,心裡到底記掛著,總擔對方會報復在她家人的身上。
誰知足過了十多天,都毫無動靜,安和縣主就彷彿沒有在朱家出現過,若不是這些日白氏還因上次指責了朱攸寧的事有些彆扭,朱攸寧差點懷疑安和縣主的事是不是她的幻覺。
而朱家承辦皇商細棉布和粗布的生意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起來。布廠上忙碌著生產,二叔朱華章作為主管布廠的東家,一時在朱家風頭無兩。
這日,在朱家布廠月末的總結大會上,朱華章說起一件事。
“我也是才知道的訊息,前端日子朝中有大臣上疏聖上,希望朝廷能夠認可商人的地位。但剛一提出就被眾位大臣給駁斥了。”
“還有這等事?”
在場的諸位管事聞言,紛紛低聲議論。
“聖祖訓上一句話,咱們就因為行商而直不起腰板來,就算咱們有再多的銀子,在外頭行走還不是不敢張揚?其實那些個大戶人家,包括在朝做官的,很多人家裡或多或少都有些生意。”
“就是啊。沒有了商人,那些達官貴人家裡吃的用的誰能保證都是他們自己生產的?難道他們就什麼都不買?”
“噓!可不敢這麼大聲嚷,你這是對聖祖訓不敬。”
……
朱攸寧聽著這些人的議論,不由面露沉思。
大周朝沒有商籍,不認可商人的存在是從建朝開始便如此的。歷代帝王遵從《聖祖訓》,從來沒想著認可商人的地位。
可是一個國朝一旦擺脫了戰亂年代,百姓們安居樂業,那麼只是簡單的種地、吃飯過日子,就已經不可能滿足尋常百姓的需求了。所以商人才會應運而生。
大周的歷代君王被聖祖訓束縛者,從來都只是掩耳盜鈴,口頭上不承認商人的地位,實際上聖上的內帑還不是要招攬皇商才賺錢?
一面鄙夷著商人,一面又要利用商人,全國從上到下都鄙夷商人的存在,偏偏所有人的生活中又離不開商人,如今大周朝商人就是處在這樣一個尷尬的地位上。
朱攸寧覺得,這種現狀的確應該改善。
可是在朝堂上有官員上疏此事,若不是聖上授意,那就有些冒險了。這畢竟是打破陳規的一個提議,並且商人的地位一旦提高,很可能會觸及士大夫的利益。
且不論聖上是否允准此事。
藉由這件事,朱攸寧嗅到了一些風向。
因為從後世的經驗來看,大週一旦承認了商人的地位,下一步定然是要利用商人來創造稅收了。
商人富庶,天下商人不知凡幾,只要國家肯承認商人的地位,給予商人一些法律上的保障,那麼只商稅這一筆,對於大周來說便是一筆巨大的收入,這對於推動大周的經濟發展是利大於弊的。
朱攸寧抿著唇,想到這裡,就不由得懷疑那位上疏的臣子,到底是一個愣頭青,還是私下裡得了什麼人的授意才會做這個拆魚頭的人。
朱攸寧回家之後,與朱華廷說了今日的見聞。
朱華廷抱臂沉思片刻,才道:“這是必然的。歷史上的朝代,雖也有士農工商,將商人地位排在最末一等,但那時到底是承認商人的戶籍,國家也會對商人有保護政策的。
“存在即是道理。既然當時有商戶籍,那麼咱們大周發展下去,就一定也會走到那一步,因為歷史總是車輪式的在滾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