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笙小時候也看過一些跟詠春拳有關的電影,但是讓他很想去了解詠春拳的,是電影《葉問》系列和《一代宗師》。
詠春拳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身搏鬥於一身的拳術,要求手、腰、馬、心、意、勁整體合一。它強調以“心”指揮“意”,以意引導手、腰、馬運動,從而形成整體合一。
詠春拳的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
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的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黏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為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
它用“寸勁”來攻擊和防守,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出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它的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是一種十分科學、實戰性強的拳術。
木人樁練習的中線,是指由人體頭頂至尾閭一線。在進攻時,詠春拳要求拳手沿著自身中線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之間的最短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
向敵方的中線攻擊,對方也很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系統地學習過詠春拳;而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李小龍常常在一英尺處將對手擊倒在地,這種技術與詠春拳的中線理論有關,是最具有實用價值的華夏國武術體系中拳理論的一部分。
由於詠春拳的發力基於身體的中心線,這就使得拳手出拳力量直接來源於其身體背部的大肌肉群。這種發力方式,與那些力量來源於腰與臂部肌肉的武術體系形成鮮明對比。
網上有些朋友說,練習多年,才從錄影中發現拳擊出拳的秘密:擊中目標時手臂抖震,大臂內旋。其實簡單點說,就是在擊中目標的一瞬間束肩而已。
就是這麼一個小動作,因為充分調動了強大的前鋸肌的力量,而使得拳勁猛增。
網上有個叫做“詠春拳之千斤重錘功”的修煉方法,能大大增強前鋸肌的力量。
咱們都在地上練過伏臥撐吧?現在不在地上練,在桌上練。以雙拳撐桌,間開一掌左右,雙臂撐到略直,注意把身體懸空撐起,腳離地,把重量完全壓在拳上。
當以雙臂的力量把身體撐起之時,要有意讓雙臂雙肩肌肉全部放鬆,越松越好。這時,你會感覺力量全撐到了雙肩背部的中心夾脊處。
這時,你試試動一下雙膀扇子骨,用扇子骨處的力量撐一撐勁,把身體撐起。注意,雙臂放鬆,不可絲毫用力。初學時有點困難,但幾天之後就會得心應手了。
當你能隨意用扇子骨處的力量把自己的身體撐起放下時,可以試著用單一面的扇子骨撐一撐,左撐撐、右撐撐。
當用一面的扇子骨也能隨意把身體撐起放下,並能左右隨意轉換時,恭喜你,力由根發、陰松陽緊、力由內換、通肩達背等東西,你就掌握大半了。
平時稍微鍛鍊一下,在出拳時,拳頭擊中目標的瞬間,加上一個束肩動作,向下或向前束,那麼不管你練的是什麼,讓你出拳的力道大上幾倍是沒有問題的,可以打出所謂的“寸勁”。
當然了,前提是你以前沒有意識到前鋸肌的作用,出拳時沒有把它充分調動起來。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了,那就進一步的提高它吧。
※※※※※※※※※※※※※※※※※※
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並不只是一種傷殘之法,而是一種向生命真諦追尋的坦蕩大道。
截拳道摒棄任何花哨不實用的技巧,是一種真正“打”的武術。“截”是防禦,“拳”是攻擊,“道”是道路、風格,簡單解釋就是“攻擊和防禦之道”,亦即是對付敵人攻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