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現在劉法的大軍還在淮西攻打王慶,一時半會回不來。
然而戰機卻是一瞬而逝的,不可能等劉法回來再說。
如此一來,大軍統帥就只能落在種師道的頭上了。
趙佶也是貪功心切,當即便下聖旨,調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种師道帶兵進京。
擔任伐遼大軍都統制。
節制諸路兵馬。
光祿趙良嗣啟奏道:“遼國百姓飽受契丹摧殘,早就盼著天兵降臨的一天了。
童太師大軍所到之處,北地漢民必定夾道歡迎,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燕雲之地,彈指可下。
到時候陛下便能建立千年不朽之功業。
臣先預祝吾皇千秋萬載,永垂不朽。”
其餘人見狀紛紛暗罵這廝是個馬屁精,罵完以後也得跟著出來高唱一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陛下千秋萬載,永垂不朽。”
趙佶聽著眾人的恭維,卻有些飄飄然的感覺。
又聽趙良嗣所言,北地漢民都心向大宋。
心向大宋的就是自己人了!
於是當時便下了一道聖旨:“眾將士不得殺戮一夫,儻或昏迷不恭,當議別有措置。”
趙佶想的很好,遼國岌岌可危,自己派大軍壓境,然後再彰顯仁慈。
恩威並施之下,遼國還不是拱手來降。
這回連童貫也是如此認為。
因為他從金國的戰報中只能看到遼國奄奄一息的氣象。
金軍打到了中京,遼軍就能望風而逃。
自己打到燕京,那結果自然也是一樣。
君臣之間一片和諧,只等著童貫歸來就開慶功宴。
四月初,种師道接到聖旨調令,星夜兼程趕來東京。
童貫為了保險起見,又請聖旨調來了种師中,還有劉法部下駐守後方的焦安節等一眾大將前來助陣。
趙佶頒下聖旨,封童貫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勒兵十萬巡邊。
蔡攸為副使,實際上是監軍。
同時任命保靜軍節度使种師道為都統制。
武泰軍承宣使王稟、華州觀察使楊可世為之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