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把他們的軍費都撤了,放到陝西來。
劉法卻是十分擔心。
“上次征討南賊,便抽調了鄜延路兩萬兵馬。
導致种師道只能由攻轉防,這次再從熙河路抽調三萬,環慶路抽調兩萬,就算不跟西夏議和,我軍也無力發起進攻了。
西賊無義,若是其做困獸只鬥,假意議和,待我軍離開,便大舉犯邊,又當如何?
其時,延邊五路軍民必然死傷慘重。
我等卻被匪軍拖在荊湖,難以迴歸。
後果不堪設想。”
王仁卻說:“劉經略的擔心不無道理,不過西夏好歹也是一國,應當不至於擅毀盟約。
就算如此,熙河路也不是沒有反抗之力。
旁邊還有秦鳳路小種經略在,料想西夏應該也不會放棄這種修養生息的好機會。”
劉法嘆道:“希望是我多心了。”
西夏首都興慶府。
皇帝李乾順接到了趙佶停戰議和的國書。
這也是他期盼已久的。
只是國中主戰派極多,他若是主動求和,勢必會引起反彈。
如今宋朝求和,既能讓他得了實惠,又可以保住面子。
畢竟左右兩廂的統帥已經結連數月糧餉告急了。
再不停戰,光是糧草問題就夠他受的。
西夏方面痛快的答應了停戰。
雙方各自把兵馬收回本國,不得擅自越界。
另一邊。
劉法和姚古兩路大軍匯合,再帶上廂軍、鄉勇、民夫。
共湊出了十萬兵馬。
大軍在京兆府集結隨時準備東進,討伐王慶。
那知道王慶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東京一帶的禁軍經歷過兩次梁山討伐。
每一處建制都不全。
王慶大軍亦有智士猛將。
趁著宋夏議和,熙河調兵的空擋,結連打下了西京洛陽,又破宛城。
禹州、許昌、葉縣被圍,接連告急。
這三處都是由東京直轄。
宿元景想象中的那種王慶陸陽會師東京城下的情況越來越近。
趙佶一開始還覺得是宿元景危言聳聽。
現在看來,悔不當初。
要是當時就聽從宿元景的建議,趕緊調兵阻止王慶東進,哪會有今天這種情況。
劉法早有腹策,他原本準備從京兆府出發,來個反向子午谷奇謀,繞道漢中,從後方直插王慶的老巢房州。
等端了王慶的大本營,生擒賊首之後,其餘地方的小股亂匪,留下一部分西軍精銳,帶著東京禁軍就能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