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狀元蘇乞兒》引起的觀影熱潮在繼續,很多人以為方既明已經“江郎才盡”,而且算是“破鼓萬人捶”那種。沒想到,大家喜歡的還是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
以至於有業內人士在微博上感慨:“很多同行以為方既明不火了,想要來分一杯羹。事實證明,哪怕方既明不靠名氣,單單靠才華,也是碾壓一眾同行的……”這句話很不客氣,但顯然是被方既明打服氣了。
沒辦法,以前很多業內人士對方既明的表演嗤之以鼻,認為方既明是純粹為了搞笑而搞笑,沒多少演技可言。
但《武狀元蘇乞兒》一出,就顯然是在扇他們的臉了。
“這叫沒演技?我真的是服了,演藝圈裡有一個算一個,能找出幾個演蘇燦的人來?!”
很多業內人士開始為方既明鳴不平,不是他們“良心發現”,而是方既明確實成了國產電影的遮羞布。捧高方既明的意圖是,不是他們不行,而是他們沒走方既明這樣的路子!
理由倒是很充分,但是也有一定的市場。
方既明有種吃了蒼蠅一樣的噁心感覺,他寧願這些同行繼續明褒暗貶他,也好過把自己當成擋箭牌。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如果劇本還算不錯,國內導演不瞎幾把拍,電影質量還是很不錯的。比如說《決戰龍城》,就把特有的中國式動作片拍了硬朗、爽利的風格,拳拳到肉的打鬥,確實是一流的。
嗯,雖然這些元素在《武狀元蘇乞兒》裡也有,而且更加流暢。
是的,明面上《武狀元蘇乞兒》看似喜劇片,其實是動作片。或者說,更接近於喜劇動作片的概念,只不過這個世界沒有成龍,還沒有人能“悟”到這一點罷了。要知道,喜劇動作片的精髓,是武指和演員,單單有演員不行,因為沒有武指設計類似搞笑的動作;單單有武指也不行,因為沒有演員肯豁出去演這些高難度且危險的動作。
要不怎麼說,很多電影型別都要特定的演員演呢?
“誒,你看《決戰龍城》了嗎,打鬥太爽了!”
“看了,但覺得差點意思。”
“什麼意思?”
“你是沒看《武狀元蘇乞兒》吧,裡面的打鬥也是這樣的風格,而且更加到位。”
“不會吧?《武狀元蘇乞兒》不是喜劇嗎?我不喜歡看喜劇的!”
“是喜劇,但也是動作片。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啊!雖然《武狀元蘇乞兒》的打鬥場面不多,但是非常精彩,看過之後回味無窮……”
“真的?那我得去看看了……”
然後,轉天這兩人繼續對話:“臥槽,《武狀元蘇乞兒》真牛逼!”
“我都說了吧,《決戰龍城》我也看了,如果說《決戰龍城》還是小學生的話,《武狀元蘇乞兒》都是大學生了!”
“為什麼差距會這麼大?”
“估計是《武狀元蘇乞兒》用了《黃飛鴻之壯志凌雲》的武指吧?”
“我看也是,不然的話,哪有這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