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澤設想了一下,這個轉調如果沒有場景音效和對話聲作為掩護,就會顯得很突兀不知所云。如果刪去了背景的鋼琴,這短對話便成了一個純粹的噱頭,徹底失去了意義了。“到底是什麼樣的天才,會產生這種靈感?!”
隨著人聲的進入,伴隨吉他分解和絃舒緩的聲音,進入了故事當中。
這也是蔡雨澤佩服方既明的一個地方,怎麼能用音樂講一個故事呢?
方既明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咳咳,方既明也沒想太多,他就是靠著周杰倫,然後“寫”出了這些歌而已。
架子鼓的聲音出現,溫和的鼓點伴隨著密集的踩鑔,然故事緩慢的進行,然後銜接段忽然轉調,b調轉ab調,雖然是大調,卻以小和絃開始,聽著似乎不悲不喜,聽起來卻讓人感覺進入了更深一層的回憶。
突然,吉他和鼓空了一拍,然後是方既明用哭腔唱出來:“為什麼這樣子?”副歌雖然和開頭的半說半唱的主歌在不同的調上,但和絃都用到了調內音的低音下行,把原本爛俗的和絃套路玩出花來。
“已近習慣不去阻止你,過好一陣子你就會回來……”這句裡陡然出現了三級大和絃,然後銜接六級小和絃,離調到了關係和聲小調上,旋律也在上升。一陣緊張的最高潮後然後連貫地又迴歸到原調上。簡單的間奏過後,第二遍主歌又從ab調轉回了b調,又在和上一遍同樣的位置轉到ab調。第二段主歌和第一段主歌比,主要的區別在於架子鼓一直都在,而和聲又增多了。
這樣簡單,卻又極其講究技巧的鋪墊,只有同行看得明白,蔡雨澤已經驚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是的,第二段副歌只唱了八小節,就又一次轉調了,從ab調升到a調。
蔡雨澤心道:“雖然就是上升小二度,但不同於一般流行歌把整個副歌唱完後再升調,把升調選在副歌一半,真的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驚喜感啊……”
接下來,是伴隨著升調,和聲音軌也更強化了到了和主旋律聲部一樣強,主旋律也進行了很多又即興感的變調,與和聲交織在一起。
聽完一整首歌,聽起來很容易勾動人的想象力,編曲聽起來不算複雜,和諧得四平八穩,但卻營造出了很多回憶的奇妙的氛圍。
推進全曲的是幾乎貫穿整首歌的吉他分解和絃,鼓的編寫也讓這首歌更有節奏感。雖然沒有大陣仗的絃樂,但大量的人聲和音彌補了編曲的“空”,讓這種“空”成為了“空靈”。完美的旋律、複雜的和聲、精彩的轉調,讓蔡雨澤再一次沮喪。
人家玩簡單的,都這麼複雜。
要是來一頓複雜的編曲,還怎麼跟?
做配樂也好,做編曲也罷,其實是一法通,萬法通的。可你通是通了,
卻不精通。
一字之差,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
蔡雨澤自忖,如果這首歌給他做編曲,他肯定會用大量的絃樂,營造出一種悲傷的氛圍。可為什麼只有吉他和鼓,也能這麼出色地編曲?蔡雨澤想不通,這給了他顛覆性的認知。原來,表現悲傷未必要用到絃樂……
喜歡其實我只是想演戲請大家收藏:()其實我只是想演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