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電影票價補貼之後,《岔路口》的上座率還算過得去了。雖然整體的票房沒有什麼變化,依舊是每天在下跌之中,從第三天的一千五百多萬,跌到了一千二百多萬。累計票房去到了八千萬,估摸著破億是遲早的事。
其實很多大投資的電影,大多是這樣的票房曲線。
或者說,投資將近四千萬的《岔路口》,沒有一億兩千萬的票房都不能回本。在很多人看來,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在黃利成看來,這並非如此。
首先,按照票房趨勢,一週後《黃飛鴻之壯志凌雲》上映,那票房可能會腰斬。也就是說,等票房累計到一億兩千萬的時候,每日新增票房可能都不足五百萬了。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每日新增少於三百萬,基本進入了票房平穩期。
在平穩期中,如果有能力的宣發公司,能保證上映滿三週,或者四周。要是沒有能力宣發的公司,兩週之後就匆匆下畫了。
黃利成的光明傳媒,任何一家院線都得給點面子,即便排片率不高了,也能保證上映滿四周,甚至多兩天湊夠一個月。這就是牌面,也是黃利成深耕電影行業多年來的結果。
然鵝,這並不會對票房造成多少波動。
因為上映四周後,大部分電影的每日票房只有幾十萬,甚至幾萬了。一般院線排片都是午夜場或者中午場這種“殭屍”場,往往兩三個人或者幾個人就包場了。當然了,蚊子肉再小也是肉啊,回本之後的票房,每一塊錢都是純賺的,院線也樂意做個順水人情。
不過,黃利成還是想不明白,為什麼東方夢工廠要來蹚這一趟渾水,要是避開他的《岔路口》和好萊塢大片《太空大戰3》,豈不是妥妥的一號種子?
只是前有狼後有虎,《太空大戰3》之後,還有一部《小魔法師》,在暑假末尾還有一部《美女與怪獸》。幾乎霸佔了整個暑假檔的好萊塢大片,就是奔著票房來的。國內電影不應戰的話,只能是節節敗退了。
其實黃利成是想著迂迴戰略,不要正面對決,保證自己的票房穩定。只有保住基本盤了,才能更好的活下去,以後才能與好萊塢一較高下。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這三大套路是屢試不爽的,畢竟國產電影處於追趕者的落後態勢。
可方既明不這麼想。
因為方既明知道,國內電影要是沒能把握好現在,那麼未來也不見得有多少起色。因為2005年到2010年之間,是中國電影至關重要的五年。別的不說,單單是面臨外國大片的衝擊,就足以讓很多國產電影面臨虧損的局面。
然鵝,電影市場卻會蓬勃發展,電影院越開越多,總體票房也會越來越高。
要是沒辦法站穩腳跟,別說迂迴作戰了,就連基本盤都要失去。
正面一戰,刻不容緩。
趁著好萊塢大片沒有形成衝擊,沒有到讓觀眾以為好萊塢出品都是好電影的認知時,方既明就要打破這個認知,讓大家明白,好萊塢出品的電影也有爛片。不過前提是,自己得做精品。
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這麼個道理。
一週的時間,很快過去了。
果然,《岔路口》的票房出現了預料之中的情況,一億三千萬出頭的票房。賺是穩賺了,但賺多賺少,就看接下來的競爭對手如何。
這一天,是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