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磊說道:“好,要拿下來,知道嗎?”
梁欽源嘆了口氣,國內市場都沒佔領呢,就想著國外市場……這樣的老闆,跟得心累啊!
不過一想到自己的年薪,梁欽源啥脾氣都沒有了。
要知道,梁欽源現在的年薪已經過千萬了。
別說是國內少有,放在世界上都少有。
哪怕是對比方既明,梁欽源都遙遙領先——方既明在自家的公司,也就是象徵性地拿幾百萬年薪而已,有時候還會倒貼進去,幫助公司發展。
有這樣的年薪,梁欽源能忍得住陳大磊的各種指責、各種支使。
順帶說一句,陳大磊的年薪比梁欽源還多一千多萬!在方大集團厘米,屬於獨一檔的存在。
而此時的方大集團,每年的淨利潤才幾億,這裡面已經扣去了將近一個億的高管工資。可想而知,這錢到底去哪裡了。別說方大沒研發,它還是有科研隊伍的,人數還過千了。但是這樣的“高科技”企業,科研隊伍連惠能這個組裝、電池生產廠商都比不上,這實在說不過去。別說惠能了,方大集團的研發隊伍,連鴻康科技集團這樣的代工企業都比不過!
鴻康科技集團的科研還是很厲害的,人家在流水線機器的設計、研發方面全球獨一檔。
而方大集團呢?啥都沒有。
在電腦方面的專利,看似不少,實則都是一些擦邊的專利。什麼機箱設計、風扇設計……不吹牛逼的說,這些換任何一個初創公司都能做。但方大呢,那可是在八十年代就成立的老牌企業了!
這樣的科研成果,笑死人。
不過這也跟方大集團的戰略選擇有關。
當年的陳大磊,為了多賺錢,摒棄了投入巨大的研發路線,走上了靠銷售、靠發展渠道、靠整合供應鏈、靠組裝的路線。至於堅持研發路線的關楠教授,則被陳大磊掃地出門,而且連股份都沒拿到,更別說離職賠償。
現在的方大集團還有點優勢,因為名氣在。
那會的方大電腦,妥妥是“國貨之光”。要知道,九十年代就生產出第一臺“自主”電腦,給國人“爭光”了!於是,自那時候起,方大的品牌形象刻入了大部分國人的心中,成了國貨的代表。
所以,吃著這股紅利,方大電腦在今天依舊有不錯的銷量。
然鵝,這紅利是會消退的。
所以陳大磊的想法很簡單,他要製造一個更大的新聞,提振國人的信心!
這年頭的中國人,都覺得世界五百強企業是龐然大物。但陳大磊想收購ib個人電腦業務,然後對外宣稱收購了ib,打一打擦邊球。很多國人肯定不明所以的,莫名會覺得方大集團很厲害,連世界五百強都收購了。
於是方大集團一下子就能把高大上的形象立起來,再配上低價低配的電腦,消費者願意買賬,好傢伙,這是做了一個絕妙的廣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