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太歲官婿 > 第四百零八章 既是人情,自然是要還。

第四百零八章 既是人情,自然是要還。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我在北宋吃軟飯 世子橫行天下 大秦:開局忽悠嬴政造反 最高潛伏 新刺客列傳 瘋宋 三國之劉備崛起 大唐逍遙小神醫 冒牌韓信 我大梁太子,絕不登基 水滸之亂世風雲 大秦:開局覆滅十萬匈奴 最強特戰教官 喜羊羊與灰太狼黎明 史上:最強二世祖 我在古代的種田大空間 帶著系統修歷史 大隋生存攻略 三國袁耀傳 醫館笑傳之我就是衙內

大公子目光看向下一道題目,笑容立馬就收斂了,坐在旁邊的墨靈兒和習羽翎也都發現大公子臉上的異樣。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十月初九,溫陵街道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秋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看完詩詞,大公子忍不住大笑道:“好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果真附和唐大人的行事作風!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

習羽翎跟墨靈兒也都紛紛動容,這首詩詞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剎那間就渲染出雨驟風狂的環境,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

再看下文在雨中行走,按照人們的生活習慣,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唐大人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裡當然不是描述的事實,在她們三人看來這是唐大人在表述自己當時的心態。

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

但最令三人佩服的還是詩裡邊的心態,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詩人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

對於這種生活,她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

在大公子看來,這就是唐大人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她才會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她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尤其是“任平生”這三個字,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

唐逸若是知道大公子心裡所想定會是哭笑不得,事實上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算是唐逸高中時期最為喜歡的詩詞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其實表達的還有一種儒家的境界,這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態度!

蘇軾在徹悟人生之後,進步寫到:“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歸去之後,看剛才颳風下雨的地方,哪裡有什麼雨,哪裡有什麼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

這裡蘇軾進入到了佛教所說的“無差別境界”。在佛教看來,“萬法惟心所現”,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永珍。

如果我們內心進入到了無差別的境界,世界萬物哪有什麼分別呢?因此佛教勸人“無執”,一切都不要執著,不要被外物所繫縛。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蘇軾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後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

她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看來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實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後的大超越。這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應該說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

晚年她流放到海南島後,又把這三句稍一改,寫入了另一首詩《獨覺》:“瀟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可見,蘇軾是以此來磨礪自己的人格境界,並貫穿在她一生的生命歷程之中。全詞以這樣充滿哲理的句子收尾,韻味無窮,令人深思!

這也是唐逸為何對這首詩詞情有獨鍾的原因,全詩上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人生豁達之感!只是她萬萬沒想到的是,遠在天都的大公子三人,會將這首詩詞與她結合一起進行賞析,這使得大公子對唐逸心裡邊都不由得帶著幾分欣賞之意,若是不做敵人也好,如此生性豁達之人,也絕不可能做一些小人之事。

旁邊的墨靈兒聽著這句詩詞,心緒陷入某種困頓之中,彷彿心裡邊明白了什麼,但若不仔細思量便會消逝掉。

習羽翎的琴音適時停止,大公子也停止磨砂的動作,她們靜靜看著墨靈兒,卻是沒有出言尋問。

只見墨靈兒將紅木製成的木勺舀上茶葉放進蓋碗,用旁邊壺中燒開的水淋過,蒸汽攜帶著茶香裊裊上升。她的心彷彿在茶煙中漸漸沉澱,這是一種久違的熟悉感滌靜了胸中的蒼涼,腦海一片空寧。

沸水反覆相沏,而後倒進瓷碗中,置於面前。以大拇指、食指、中指,呈“三龍護鼎”,力道輕緩柔勻地端起青瓷,不破茶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青瓷託於掌心,幾片茶葉在清澈碧綠的液體中舒展,旋轉,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芽影水光,相映交輝。就這麼靜靜地看著,眸色深柔,茶沉入杯底,似筆尖直立,天鶴之飛衝。

對於泡茶一道,人們喜歡分為三重境界。

第一重為我在泡茶,物我有別。這是最為初步的一種狀態,對於技術而言,還處在剛剛有些掌握的階段,本身對結果的期待也很簡單,不難喝就好了。動作基本達到規範,人和茶、和器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的連線。泡茶只是一件事情,我要把它做好了就好。其她的還未曾想太多,似乎也不需要想得太多。

這時候的狀態還處於物是物、我是我的境界中。這個境界的悲喜都是比較表面化的,容易發生也容易消失。泡得好或者泡得壞,通常不是那麼糾結。

第二重為泡茶如己,物我相融。此一境界,直白而言,就是“泡茶即是泡自己”,表達的是更強的同理心。在泡茶的時候,專注不是一種被要求才達到的狀態,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對茶已經建立起一定的情感的連線。這時候技術不再成為障礙。在沖泡的過程中,不需要刻意的去關注是否用心的問題。注水方式的大小、方向,完全可以隨著茶葉當時的狀態即時調整。這種調整已經成為潛意識。

在沖泡過程中,人和茶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或者說是一種完全的融合,這種融合不是被迫,而是自然發生。對於泡茶者來說,茶、水、器不再有物我之別,這一切都和自己緊密相關,甚至是具有同樣的觸和感,茶葉的每一點變化自己都會有同樣的感受。

如今的墨靈兒始終停留在這第二重的階段,她是為了大公子而學的泡茶技術,但後邊卻是深深入迷泡茶的技藝當中。

第三種,無茶無我,物我消失。此一狀態,對美、對茶、對自然萬物,做徹底的臣服。技術完全不在考慮的範疇之內,也不再有特別的歡喜或者不歡喜。此刻,茶已經迴歸到完全的茶的本來,沒有好壞的分別。注水和出湯完全順勢而為,完全遵照勢盡轍止的原則。

一切的發生無不遵照當時情境中的狀態而發生。

起、落、止,不落痕跡。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