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9EP3:黑暗森林(16)
【我一分鐘都不會相信斯塔弗羅斯又殺了十五萬人,這事顯然從未發生過。無可辯駁的檔案證明那不是真的。】——霍華德·阿克曼,1967年。
……
“麥克尼爾,如果你看到了這段錄影,證明我很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
鐵青著臉的邁克爾·麥克尼爾讓伯頓把錄影帶收回,坐在椅子上半天沒說話。站在他身後的博尚不緊不慢地喝著咖啡,全無打破這一片寂靜的念頭。在麥克尼爾右側的桌子上堆著更多的錄影帶,裡面大多都是島田真司茶餘飯後的自言自語。也許那個儒雅隨和的日本學者已經想到了這一天,也許他抱著開玩笑的心態調侃著自己的未來——當麥克尼爾以另一種全然不同的眼光審視著島田真司留下來的這些【驚喜】時,他突然有些為自己的草率決定後悔了。
“把這些東西還給舒勒吧。”他衝著剛整理好錄影帶就忙著拿煙的伯頓喊了一句,“難得他這麼大方地把島田真司指名要留給他的東西借給我們。”
“那兩個傢伙是同類,各種意義上都是。”伯頓把打火機攥緊,開啟了側門,將錄影帶堆到了門口的平板車上,“只是我不太理解他的開場白。就算他哪一天出了意外,看到這些錄影帶的也不一定是你,而且你也不一定有機會把錄影帶轉交給舒勒。”
原GDI指揮官苦著臉,他本不想在出擊之前給自己增添煩惱,無奈埃貢·舒勒在得知聯軍即將發起新一輪進攻之後找到了他並希望他看看島田真司留下的那些記錄。準確地說,錄影帶是留給舒勒而不是麥克尼爾的,因為每一份錄影中都有類似的描述:島田真司希望日後看到了這些錄影的麥克尼爾及時地將錄影轉交給舒勒或至少將錄影中提及的內容告訴瑞士學者。
不必說,島田真司在未能解決掉那些未解之謎的情況下的離場間接導致相應的任務全部落在了舒勒的頭上。忙於完成心靈控制器的埃貢·舒勒不會有很多時間去處理遺留問題,他所能做的頂多是稍微對島田真司的疑問所對應的正確結論(又或者不存在任何正確結論)給出些初步猜測。等到針對柏林巢穴的軍事行動結束之後再考慮這些也不遲,眼下威脅最大的仍然那些遊蕩在歐亞大陸的外星異形怪物。
在島田真司入院後,和心靈雷達有關的工作被移交給了亞歷山大·莫瑟和伊戈爾·別利亞耶夫。其中,帶著不少ESP能力者來到西歐的別利亞耶夫從最開始就不受信任,因而行動的主導權實際上由來自美國的莫瑟負責。對於這位願意離開安全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來到人類和BETA對抗的前線服務於這場戰爭的學者,麥克尼爾一直抱著很高的敬意。即便不談其學術成就和在戰場上的貢獻,僅僅是以實際行動表明立場這一點就強過成千上萬躺在大洋彼岸對現狀熟視無睹的看客。
不知那些人日後要怎樣面對隨時可能降臨到他們頭頂的天災。
“計劃的第一部分是,在上個月的方案基礎上用心靈雷達大範圍吸引德意志地區的BETA叢集、將其集中到萊茵河右岸的陷阱帶地區。”在趕往車庫的路上,麥克尼爾仍然在和伯頓反覆討論作戰計劃,“也就是說,如果BETA在8月底沒有發生計劃,第一步行動就將落實。”
“他們不是說要讓舒勒用那東西瞄準柏林巢穴嗎?還需要那麼多衛星去校準和充當中轉站……軌道防禦平臺的工作壓力會劇增的,也不知道那些飄在天上的真正的太空軍對此有什麼看法。”伯頓對細節不是很感興趣,他只希望聯軍指揮機構在制定作戰方案時不要犯些低階錯誤。不,嚴格來說,有些錯誤不該由相應的指揮官來承擔其責任,人類對敵人的瞭解還是太少了。
“也許它們的進化停止了。”坐在後排的博尚見麥克尼爾和伯頓都擺出一副嚴肅的模樣,只好隨意地說了些樂觀的話,“這種進化可能是有極限的,它們畢竟只是用什麼……”
“【用碳基形式模擬出來的計算機】。”麥克尼爾也不確定自己複述的概念是否正確,“問題在於,我們沒理由去低估它們。事實上,就連我以前對付的SCRIN相比它自身的真正實力而言也只是一小部分。是的,我的意思是說,BETA的【主力】說不定就在宇宙的某個地方遊蕩著,而我們對付的只是一堆名副其實的礦工。”
直到這個時候,儘管麥克尼爾將這場攻勢視為是冒進和向愛國聯盟輿論的投降,他對結果本身仍然有一定的信心。一方面,在推進至萊茵河的攻勢中未承受更加嚴重損失的聯軍仍有繼續作戰的能力;另一方面,遊蕩在BETA控制區的大量外星異形怪物被消耗一空之後,即便BETA巢穴全力以赴地製造更多的怪物也不能在短時間內重新將那些空地填滿。這也是埃貢·舒勒放心地將衛星納入到了方案中的原因之一,否則避免衛星被重光線級BETA擊落才是UN太空軍首先需要考慮的事。
在最初的幾天裡,行動相當順利。聯軍前進的路線上很少有敵人來阻礙他們,能夠對聯軍構成威脅的只有遍佈德國各地(現在也許是遍佈整個BETA控制區)的鐳射炮塔。從黑森林基地反饋回的情報顯示分佈在德國各地的BETA叢集開始有規律地朝著目標地點集結,眼看著就要再一次鑽進設計好的包圍圈。相信奇蹟很快就會又一次上演的聯軍指揮官們沒有急於進攻,他們需要確保BETA在德國地區的主力被吸引到萊茵河附近。
1984年9月上旬到9月17日左右,聯軍集中了大量兵力開始圍攻像沒頭蒼蠅一樣跑到萊茵河右岸的陷阱區域原地打轉的外星異形怪物。迫不及待地要早日奪回故鄉的西德軍和東德軍一馬當先,緊隨其後的是唯恐BETA進入祖國的法軍和同樣擔心明天早上有母艦級BETA出現在倫敦的英軍。
在第一輪反攻之中作為主力的美軍這一次表現得卻有些消極,幾天之後麥克尼爾就驚訝地發現他所在的戰場附近的美軍戰術機部隊就只有他本人所在的太空軍第81戰術機聯隊了。感到迷惑不解的麥克尼爾當機立斷地說服自己放下不必要的擔憂,轉而同戰友們投入到了只會愈發緊張的戰鬥之中。
這支敢於在BETA的鐳射束中舞蹈的部隊很快又一次在戰場上吸引了友軍的注意力。當一部分士兵抱怨著美軍這一次突然打退堂鼓時,另一部分戰士則試圖從第81聯隊學來些先進的經驗或技術。那並不簡單,麥克尼爾自己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況且最適合充當教官的博尚在訓練第666中隊的問題上已經足夠頭疼了。與其說他們的戰績是某種可以量化的方法,不如說更多的來自於培養出的直覺。
從高空上俯瞰戰場的麥克尼爾仔細地觀察著螢幕上BETA的活動軌跡。BETA的戰術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便在過去人類認為BETA普遍只會憑著數量優勢在地面上橫衝直撞的時代,BETA依舊會根據人類最近一段時間的行動對兵力部署做出相應的調整。麥克尼爾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因為單一的地上戰場使得BETA失去了更多表現的機會,它們很有可能在幾年前就開發出幾種能把人類聯軍打得防不勝防的戰術。
不過,就今年的情況來看,BETA似乎專注於製造出新品種異形怪物了。這也沒錯,那些相較已知的BETA而言擁有其他特定功能的新型BETA無疑能夠給BETA更多的自由度、允許BETA巢穴採取更加多樣化的戰術。正是因為擔心BETA在短時間內可能會進化出下一個新品種、在另一個麥克尼爾目前尚不能準確判斷出的領域實現突破,麥克尼爾和他的戰友們才沒有過多地反對聯軍的主動反擊計劃。
他再一次按下按鈕,對著遠方的目標發射了集束導彈。首先被集束導彈吸引的光線級BETA集中火力攻擊導彈,它們輕而易舉地讓導彈的外殼人間蒸發、替裡面的小彈頭掃清了外出的最後一道障礙。大量的彈頭如雨點般灑在那群光線級BETA盤踞的窪地附近,把這些長得像米其林輪胎吉祥物的劣質玩具版的異形怪物炸得粉身碎骨。即便其中有漏網之魚也無所謂,伯頓會及時地用鐳射武器補上一炮的。
“戰場上的所有光線級BETA都被清理掉了,現在就只剩下這些在地上狂奔的螞蟻了。”彼得·伯頓那悠閒的聲音傳入了麥克尼爾的耳中,“看來它們沒什麼長進,真讓人遺憾。”
“你也這麼認為嗎,博尚?”
“對BETA來說,製造新品種是一種高階的對策,以現有的品種調整應對方法是低階的對策。”博尚雖然既不是專家也沒有仔細地研究過BETA的資料,他憑著自己多年來的經驗認為BETA更傾向於用技術手段來解決問題,“……先別急著反駁,我確實沒有直接證據。”
博尚對麥克尼爾說,他最近幾天來對前線BETA的行為模式進行了總結,發現BETA所採用的戰術和上個月相比沒有明顯的變化。這可能是因為心靈雷達的影響:行為模式不同於巢穴灌輸的原有模式的BETA採用了近乎相同的錯誤行為模式。或許島田真司對此有更精妙的理解,不過麥克尼爾是沒法指望自己很快收到相關的解讀了。
“B小隊注意,配合友軍對地面殘餘BETA進行殲滅。”麥克尼爾按著耳機,他不希望自己所在的戰場上再出現什麼意外,“尤其是要注意地面,可能有BETA藏在地底、專門等我們接近之後再發起襲擊。”
“也有可能是直接逃跑。”伯頓的語氣又變得詼諧起來,“說實話,我認為讓BETA繼續進化幾次不是什麼壞事,最好讓這些外星異形怪物進化出貪生怕死的想法和更高明的逃跑本事來,如此一來它們就會在和我們決一死戰之前優先考慮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