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馮盎的講述中,高衝對於羅州談氏以及嶺南各地豪酋也是有了更深的瞭解。
先前威鳳衛蒐集的一些資料只是浮於表面,對於這些僚酋豪帥一些不為人知的往事並不知曉。
如果細細捋一捋嶺南豪酋現如今格局的形成,則需要追究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想到這裡,高衝對於司馬氏的恨意也是更甚,司馬氏誤國至極,高衝對於司馬兩晉實在提不起任何興趣。
實際上僚人,也就是中原漢人和當地蠻人的結合,現在幾乎不分你我,統稱俚僚蠻漢。
如馮氏、寧氏等豪族,全是南遷的漢人。
正是因為司馬氏亂政,致使胡人南下,天下大亂,中原漢人紛紛移居嶺南避難,逐漸融入當地土著。
如寧氏祖籍臨淄,馮氏祖籍遼東,陳氏祖籍潁川等等。
嶺南土著屬於古百越,多聚邑結寨散居在崇山峻嶺之中、溪谷山澗之間,其社會文明相對落後,生活物資匱乏,互相掠奪攻打,甚至可以稱之為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
而這些南遷的豪族,憑藉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明,迅速融入當地,並憑藉知識智慧逐漸成為當地的領袖,成為集地方官和土著首領於一身的豪帥大酋。
如當時的潁川陳氏,大批族人南遷最後成為一地豪酋,如蒼梧太守陳坦、康州刺史陳預、勤州刺史陳頹、西江都護陳伯紹等人,他們形成雄據一方的勢力。
看到這裡,也許就明白南陳的由來,正是因為這些陳氏豪酋。
後來有一個人,他在南梁官拜西江都護,兼高要太守,同樣出自潁川陳氏的分支,他藉助這些嶺南陳氏的力量,北上平定侯景之亂,建國大陳,他叫陳霸先。
而馮盎的所言的羅州談氏,便是一直依附於陳氏,直到前隋時期,陳氏大酋長陳佛智戰死,當時的談殿正是陳佛智麾下渠帥。
在陳佛智死後,談殿好歹算了幹了一些仗義的事兒,他將陳佛智之子陳龍樹接到懷德縣即雲開大山)避禍,後來談殿攀上欽州寧氏,再將陳龍樹護送到欽州,也就是當時的安州,投靠甯猛力。
陳氏樹倒猢猻散,談殿得以迅猛發展,將雲開、雲霧兩座大山裡的垌主酋長聯合在一起,漸漸接管陳氏的傳統勢力範圍,如今在雲開、雲霧兩座大山裡屬於首屈一指的大酋長。
並且談殿這廝完全沒有忠君之心,在大山之中,來往自如,也就是他鼓動諸溪垌的僚人反對編戶入籍。
至於馮氏和談氏的關係,那年代就更加久遠,需要上溯到十六國時期。
雖然談氏在前隋時期,依附於陳氏,後依附於寧氏,但實際上,談氏最早是依附於馮氏,也不應該說是依附,應該是隸屬於馮氏,因為他是從馮氏分裂出來的一支勢力。
說起來高州馮氏,那出身可是不凡,認真論起來,那也是皇室後裔。
東晉十六國時期,在幽燕遼東一帶,存在一個國家,也就是北燕。
北燕僅僅存在二十九年,末代君主名叫馮弘,字文通,諡號昭成皇帝。
北魏興起,席捲北方,北燕國力衰弱,不敵北魏,但馮弘不願歸降北魏,便舉族逃亡高句麗。
馮弘或許明白分散風險的道理,命其子馮業率領三百族人從高句麗渡海,投奔東晉。
只不過恰逢中原戰亂,船隊也不敢靠岸,馮業歷經艱辛,歷經數千裡,從高句麗出發,一直行至南海郡,也就是現在的嶺南番禺登陸,便從此停駐番禺。
這時候東晉已經亡了,劉裕崛起,廢晉恭帝,建國大宋,即劉宋。
劉宋政權新建,劉裕急需穩固政權,正好這個時候馮業從嶺南上表臣服。
雖然馮業是逃難至嶺南,現在已經孑然一身,無權無勢,無兵無將,但他好歹是北燕皇室,身份尊貴,他若是代表北燕歸附新生的劉宋政權,那政治意義非同一般。
劉裕聞訊大喜,當即封馮業為羅州刺史,爵封懷化侯。
一窮二白的馮業當真是趕在一個好時候。
若是早一些,東晉沒有滅亡,那時候日落西山的東晉王朝自然無暇顧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