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得李世民的問話,高季輔微微俯身,恭謹回道:“大王用兵如神,下官豈敢班門弄斧”。
此言一出,眾將眉頭一皺,李世民神色一滯,當即甚是好奇,坐直身子,問道:“果真有疏漏之處?季輔但講無妨”。
對於李世民這番詢問,若是換做正常回答便是“大王用兵如神,下官佩服之至”,而不是“下官豈敢班門弄斧”,高季輔既然如此說,那便說明高季輔心中果真是有些不同想法。
“大王慮事周全,正奇相合,大軍有洺水城和趙州兩路偏師配合,再有河東騎兵居後突擊,定可大破賊軍”,高季輔斟酌言辭直說道。
眾人靜靜聽著,知道必有下文。
果不其然,高季輔話鋒一轉,“但是,一來河北賊軍多是騎兵,二來洺水相阻,即便大勝亦難以擴大戰果,賊軍雖敗,然主力尚存,元氣未傷啊”。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閃而逝,點頭讚道:“季輔所言極是,既然季輔看出問題所在,必然亦有妙計可解了?”
很明顯,這個問題李世民早已經想到,只是一直沒有想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李世民心中便想著先擊敗賊軍再說,軍中諸將亦無一人想到此處,只是沒想到今夜設宴,竟被高季輔當眾指出。
當然,並非是軍中諸將無能,只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沒有人考慮問題是百分百的周全。
“大王,前幾日大雪,如今雪水已化,洺水大漲,既然臨水而戰,何不以水殲敵?”高季輔輕聲說道,態度甚是恭敬,未有絲毫得意之態,高季輔很是清楚,冒然獻計,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開罪秦王以及諸將。
眾人聞言皆是一驚,包括李世民,“水淹?”
高季輔點點頭,“可截上游之水,待賊軍渡河之際決堰,洺水河道窄狹,滔滔河水自上而下,迅勐無情,當可最大程度殲滅賊軍”。
眾人聞言皆是倒吸一口涼氣,不覺心頭蒙上幾分寒意。
自古以來,水火無情,一旦使用水火二計,必定是殺傷力巨大,且死狀慘烈,換做仁善慈悲一點的話來說,便是有傷天和。
但在場眾人略一驚愕之後便是大喜。
“大王,此計可行,近日天氣轉晴,雪水融化,河水確實暴漲”,房玄齡驚喜說道,繼而甚是敬佩的說道:“如此妙計,我整日在這洺水邊上,竟是未曾想到”。
看房玄齡這股興奮之色,絲毫沒有覺得水淹賊軍有何殘忍之處,畢竟房玄齡可不是東烘腐儒。
李世民心底一喜,面色卻是古井無波,他畢竟身份擺在那裡。
水火無情,一旦水淹此地,註定是殺戮過重,而且肯定會影響洺水流域的民眾,免不了傷及無辜,
若被清流御史知曉,免不得一場彈劾,李世民雖不怕彈劾,他所擔憂的是會不會因此而留下罵名。
“大王,此計既為下官提出,下官願意出面促成此事”。
高季輔何等人物自是看得出來李世民因何遲疑,當即出列說道,儘管言語極其委婉,但眾人都聽得明白,那意思就是若有罵名便有高季輔一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