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軍總管李仲文字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趙國公李弼的孫子,真鄉郡公李衍之子,亦是李密的叔父,跟隨平陽公主在鄠縣起兵,授太常少卿,此次出任行軍總管,得以獨領一軍,李仲文意氣風發。
大軍一路急行,副總管姜寶誼覺得過於急切,當即勸諫道:“李總管,行軍過急,士卒勞累,唯恐賊軍以逸待勞,亦或是中道設伏啊”。
李仲文聞言甚是不喜,但知道姜寶誼乃是太子親信,亦不好發怒,直言道:“兵貴神速,幷州已失,需得儘快抵禦賊軍南下的態勢,否則影響惡劣”。
姜寶誼見狀不好再勸,只得打起精神,一路警惕。
而宋金剛探知李仲文一路急行,當即大喜,命部將黃子英在中途險要處設伏,李仲文大敗,僅率殘軍逃亡浩州,協助浩州刺史劉贍守城,而姜寶誼則不慎被俘。
宋金剛一路勐攻,進佔幷州,兵峰正盛,進擊浩州,浩州刺史劉贍固守不出,宋金剛只得退軍,轉向進取介州,一時間,河東危急,京畿震動。
正在李淵憂慮之時,一向不沾軍事的裴寂竟是主動請纓,請求率軍征討宋金剛,裴寂願意出征,李淵自然是同意。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換源app,.huanyuanapp 安裝最新版。】
當即任命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可便宜行事,統率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等人前去迎擊宋金剛。
此時的介州已經失守,裴寂領軍到來後駐兵在介州城東南的度索原上,度索原在介山下,介州便因介山而得名。
對此劉弘基頗為憂慮,疑問道:“為何不駐兵介山之上?”
裴寂捻鬚一笑,指著介山上鬱鬱蔥蔥的樹林說道:“如若駐兵介山上,賊軍放火燒山,我等豈不成了介子推?”
介子推乃是春秋名士,不肯出仕,被惱怒的晉文公放火燒山給燒死。
劉弘基一看這介山,正值秋季,樹木易燃,確實懼怕火攻,而度索原背靠介山,乃是土塬,亦是居高臨下,當不怕火攻。
在得知唐軍駐兵度索原後,宋金剛再次找到唐軍致命之處,竟是命人前去切斷山澗水源。
原來度索原乃是地勢較高的土塬,水源全靠背後介山上流下來的山澗水,宋金剛斷其水源,裴寂無奈,只得移營,以尋求水源。
然而數萬大軍的大營移動起來牽一髮而動全身,趁著唐軍立足未穩之際,宋金剛全軍勐攻,唐軍大敗,死傷無數,裴寂與劉弘基等人倉惶逃往晉州固守。
宋金剛用兵向來多謀,見晉州固守便轉頭去攻絳州,裴寂惶恐,急忙向李淵請罪。
到底是多年好友,李淵並未降責,反而繼續讓裴寂鎮守河東。
裴寂千恩萬謝,誓要固守河東,當即命令周邊各州縣堅壁清野,遷百姓入城,對於不願入城的百姓直接焚燬房屋糧食,此舉惹得天怒人怨。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這大唐還未倒,僅僅是連敗數次,丟失數州之地,便是有人動起心思。
夏縣有一豪傑名曰呂崇茂,見得百姓多有怨言,且唐軍連敗,當即聚眾起義,號稱魏王,短短數日便聚起數萬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