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求票,求訂閱
時間一下子就到了1559年6月,為了慶祝《卡託康佈雷齊和約》和約簽署以及公主的婚事,按照法蘭西的貴族傳統,亨利二世決定在巴黎舉行一場隆重的騎士比武大會。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於騎士都不陌生。
騎士,顧名思義就是騎在馬上的戰士。
在8世紀以前,歐洲戰場上主角一直是步兵,直到7世紀時,征服四方的阿拉伯騎兵已使用馬鐙,711年,阿拉伯騎兵越過直布羅陀海峽,殺入歐洲。
法蘭克人和日耳曼人幾乎同時學會了使用馬鐙。
馬鐙不但使騎兵和戰馬更好的融為一體,而且使騎兵的雙手徹底解放出來,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兵器,這樣,騎兵就成了衝擊力極強的“人體槍彈”。
當時有句諺語:一個騎在馬上的法蘭克人能把巴比倫城牆衝個窟窿。
騎兵的崛起,逐漸替代了步兵在戰場上的統治地位。
所以說,戰爭真是個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西方人也要感謝阿拉伯人。
自從羅馬帝國奔潰後,采邑制度盛行於世,而采邑制度的核心就是騎士。
如果說當時國家進行對比的話,不是以經濟多少為大,而是以擁有的騎士數量為標準。
有句話這麼說,貴族們不都是騎士,而騎士卻都是貴族。
嚴格意義上來說,培養一個騎士是非常嚴格的,時間長,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普通人,十四歲就要跟隨一個騎士,併成為侍從,然後到了二十來歲,得到領主的賞識,有了封邑後,才算的上是真正的騎士。
其中,得到一個騎士的收留,不知道卡住了多少普通平民的孩子,再加上騎士們天天征戰,騎士們可以被俘虜優待,而侍從們卻直接面對死亡。
這條路最為艱難,也是最主要的一條大道。
第二條路,則是參加比武大會。
所謂的比武大會,也就是說,讓一群流浪騎士們,也就是一群沒有采邑的預備騎士們,通常情況下都是貴族的沒有繼承權的兒子們,來進行比武,從而選出優勝者,被貴族選中,冊封為騎士。
這是最簡單,最方便的。
但,卻不具備普適性,普通人也只能默默地熬著。
作為騎士王國,國王陛下要舉辦騎士大會的訊息一時間,飛速地傳往整個歐洲。
法蘭西,英格蘭,德意志,西班牙,義大利這些騎士文化旺盛的國家,那些預備騎士們騎著馬,坐著船,源源不斷地前往法國,參加騎士大會,期望一舉受到國王陛下的親昧,成為真正的騎士。
洛林公國,一處小鎮。
此時,作為鎮上兩個身份最高貴的人,貝爾納騎士和巴斯蒂安騎士,臉色激動地目視著遠方。
就在剛才,他們倆人送別了自己的兒子。
“你說,老貝爾納,法國的這次騎士大會肯定來許多人,你的兒子能夠行嗎?”
巴斯蒂安眨了眨眼,看著遠方,對著一旁仍然帶著一絲愁緒的貝爾納騎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