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求票,求訂閱
官員錄取考試以來,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參加的人數連年激增。
在實行的第三年,來到倫敦參加考試的人,已經達到了三千人之巨,整個倫敦一時之間人聲鼎沸,客棧人滿為患,整個倫敦突然之間擁擠起來。
如此,到了第四年,也就是1554年,中央頒佈法令,要求各郡建立起自己的篩選考試。
只有參加了篩選考試之後,才可以再繼續參加倫敦的錄取考試。
在那一年,倫敦統一燒錄考試試卷,然後派往各地,各地的督察官,郡長,以及郡尉,三者互相監督,進行考試。
為了增加考試人數,也是為了增加篩選考試的含金量,政府與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進行商量,允許授予透過篩選考試優勝者的大學學位。
雖然只有三年時間,但大學生的稱號卻讓不少人趨之若附,成群結隊的參加篩選考試。
甚至,有許多人都不想去倫敦參加官員錄取考試,反而只想參加篩選考試,就是為了想來個大學生稱號。
整個英格蘭,只有兩所大學,一個是劍橋大學,以及倫敦大學。
注意,這是兩所大學是神學院,隸屬於教會,所教授的,大部分都是神學知識,但是對於其他地方也有涉獵,可以說,英格蘭的大學生的含金量極大。
每年產生的幾十人個大學生,受到了政府機構以及各大商會的熱烈追捧。
這些人都是人才,這個時代的頂尖人才,無論是從政還是從商,都是毋庸置疑的精英人士。
所以,得到大學生的頭銜,足以證明他們的價值,無論是從商,還是為了以後的發展,大有裨益。
如此一來,倫敦的錄取考試反而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這些參加考試的學子,他們之中,有很大的機率出現官吏,過不了幾年就會與你一起為官。
為了建立自己的人脈關係,這些地方的官員往往會派遣騎士,護送這些去倫敦的學子,保障他們的安全。
普通人當然無法見到見識到這馬車與普通馬車的差異,但監工是有見識的人,自然知曉自己郡中的事情。
所以,他才發脾氣,要不是看著搶來的錢中,有自己的一份,他肯定會將這群人開出修路行列之中。
五年以來,英格蘭的官員選拔考試已經舉辦的如火如茶,整個英格蘭人都已經認識到這個考試的重要性,倫敦這座英格蘭首都,終於被英格蘭人認識。
說來也好笑,作為英格蘭幾百年來的首都,它的存在感一直都不強。
英格蘭人對於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商業繁榮。
只有流民在走投無路之下,源源不斷的湧進來,而那些貴族和紳士們,卻往往不屑一顧。
每年定居在倫敦的紳士和貴族,不足百人。
說實話,英格蘭人與中國人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比如——重視家鄉。
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家鄉是最好的,除非有什麼大的事件,不然至死都不會搬離。
與此同時,他們就產生了極大的地方保護力,只管自己老家,其他地方死的人再多,也管不到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