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對青銅器的解析都是專業的。
所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秦淮解析的時候,皿方罍已經不是一個整體的皿方罍了。
而是上百塊經過處理的、有規律的碎片。
秦淮用紙巾把手指擦得乾乾淨淨。方才拿起雕刻刀開始剝刻。
畫風漸轉。
只見秦淮的五官都寫滿了認真之色。
一刀一銼,一筆一線,身在其中,全神貫注。
蠟是黃燦燦的顏色,不過在秦淮刀尖下,變成了琥珀般清澈透明的顏色,一絲絲的落在桌面。
隨行工作人員在一旁觀看,看到秦淮的動作,頓感清涼入定,燥意全無。
太賞心悅目了!
此刻的秦淮,不著一絲人間煙火氣。
時而如春風,時而如夏雨,時而如群山萬重,時而如芳草天涯,明明是簡單的雕刻,但卻似乎包容永珍。
宛如一場雅俗共賞的藝術表演。
讓人想起莊子在養生中的一篇古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秦淮的雕刻過程就非常藝術!宛如一首淡淡崑曲的水磨調。時光在一刀一刀的律動中緩緩流逝,身邊的氣場一片寧靜。
……
……
商周的青銅器是中華家藝術最獨樹一幟的一面旗幟,也是世界青銅器文明的巔峰。
它們不僅僅是一件器具,也是一座座蘊含東方建築美學的宮殿。
鐘鳴鼎食。
定鼎江山。
中華家的青銅器,具有一份獨特的美感,集王權、富貴、祭祀、信仰、軍工、精湛於一體。
在造型階段,青銅器鑄造師最需要把握的一點便是器具的建築美,猶如蓋一棟固若金湯的宮殿。
基於這一點考慮,秦淮的雕刻過程有些怪異。
並不是打粗胚,再雕刻紋飾、銘文,而是先以感覺雕刻出四根頂樑柱。
四根頂樑柱,並不明顯,只有微微的弧度。
但就是這細微的不明顯,讓巍峨厚重的的感覺撲面而來。
如果說皿方罍整體宛如一位身披璀璨戰甲的將軍,那麼這四根頂樑柱,則是盡顯將軍風骨!
所謂畫人畫皮難畫骨。
一般的青銅器鑄造師,哪怕有些頂尖的青銅鑄造師,都會被複雜精緻的紋路所累。
然而秦淮,並沒有侷限在精美上,而是先畫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