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贍部州有一鼎盛王朝,這王朝氣勢升空,空中有金龍盤踞,龍氣極為旺盛。
自千古一帝,大秦滅國之後,便改朝換代,陷入了一場割據之戰,無數勢力紛紛崛起,逐鹿地仙界。
大秦在時,所有勢力只是暗中發展,被大秦逼迫的難以維持,但是當大秦剛一滅國,無論是曾經被秦皇打壓的勢力,還是當年大秦的權要人物,都招兵買馬,拉起大旗,準備坐一坐帝王的位置。
自從大秦覆滅之後,烽火不斷,戰亂四起,你方唱罷我方登場,雖然不斷有勢力稱霸,不過難以再現秦皇榮光。
而直到千年之後,南贍部州邊境唐王順勢奪鼎,攜滔天威勢,力壓無數勢力,一舉上了至尊之位。
唐王朝站穩腳跟之後,周邊勢力敗退,唐王穩坐中基,立國號大唐,此後大唐歌舞生平,繁華昌盛。
……
話說在一個平平無常的日子裡,三界中有無數個地方,都封閉山門,或誦黃庭,或念金經。
同一時間,隱世不出的大能巨擘都睜開了眼睛。
天庭……
靈山……
南海……
地府……
三十三重天……
這些人有的能叫上名字,穿一襲道袍,盤坐蒲團之上;有的叫不上名字,大殿歌舞昇平,他推開舞姬,看向南方。
這些名動一時,或聲震天下的大人物,做出這般姿態,只有一個原因。
天空中有彗星降世,落入南贍部洲。
這顆彗星,名叫金蟬子。
……
金蟬子轉世落在大唐境內,恰逢唐皇信奉佛教,他得封為大唐國僧,唐皇御弟。
他十世輪迴,到這一世,位極人臣,風光殊榮達到頂峰,只聽他輕聲說了一句佛教大興,便在這大唐平空升起十萬佛廟。
唐王朝地處南贍部洲,國境直達東勝神洲,此時大唐雖尚不能與當年大秦帝國相媲美,但實力已不容置疑。
不客氣的說,佛教是否大興,確實和唐王朝沾著關係。
在這一世,金蟬子恍然大悟,又得觀音菩薩指點,正式開啟了去西天拜佛求經的幸福之旅。
他上奏朝廷,寫下文書,立了誓言,定好行程。
準備以大唐為始,跨過千山萬水,去靈山聆聽佛音,所以凡人為他起了一個俗稱,名叫唐僧,尊敬者則帶一嘴法號,名曰唐三藏。
卻說這一路妖魔鬼怪眾多,唐皇欲派大軍護送,卻被唐三藏攔下,他說道:”若是軍中將士相送,這一路千山萬水,不知要取多少性命,造下多少殺孽,如此一來,莫不如留在原地。”
自唐皇至大臣,深受感動,唸了一首離別之詞,淚眼連連。
臨行前,唐三藏又從菩薩手裡接過錦鑭袈裟,九環錫杖,牽了白馬,以大毅力邁出了離開東土大唐的第一步。
凡人皆畏辛苦,然而在大唐國境內,百姓安居樂業,一路上順順當當。
唐三藏十八歲出家為僧,吃過苦難,心中信仰堅定,佛法極深,雖然為人刻板,但是自有大智慧、大毅力在心中。
大唐到靈山路程極遠,動輒幾十萬裡上百萬裡的路程,絕非凡人一朝一夕就能尋到。
好在唐三藏經過地仙界靈氣多年薰陶,自身雖不會佛法神通,但體魄堅韌,吃了一口能讓人長生不死的唐僧肉,絕非等閒。
白馬是番邦小國上供給唐皇的靈獸,他本身速度又極快,所以此時在天上眾神仙眼裡,是另一幅畫面。
唐三藏騎行白馬,日行萬里,下馬之後又牽著白馬,雙腿快速前行,這樣的速度,真不見得比縮地成寸要慢。
這邊唐三藏一動,另一邊觀音菩薩也開始佈局了。
她一路下來,先是沙僧提前給她打了招呼,觀音看沙僧的樣子,似乎身後另有人謀劃,本就是選定的人物,就放手任由他施為。
所以在默許沙僧之後,觀音不在強行設定障礙,只是讓沙僧定居流沙河,時機到了,唐三藏自然收他為徒。
沙僧對此事自然樂得如此,他本意就是讓觀音菩薩如此做,要是初入地仙界的他,或許還會和猴子,八戒鬥上一場,此時已達金仙境界,低調行事便好,除非觸及到了他的利益,不然的話他是不會輕易出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