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在鞏固統治,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以及整體軍事力量上,有很大的促進。
但,諸王分封而至,王權削弱,對地方權力難以形成有效監管。
長此以往,必生災禍。
五州反王,便是最活生生的例子。
而他所擬定的計劃,想要順利推行,監管之責,也是至關重要的。
藉著這個機會,楚逍直接將心中早已做好的打算說出:
“故此,為保證強國之策能順利推行,本王建議,陛下在各州設下刺史,太守,州牧之職,分管各州監察,行政,軍事之責。”
“施行流官制,三年一換,如此,十年之內,我大魏必可興盛!”
楚逍慷慨陳詞,擲地有聲。
流官制?
提出的流官制更是新穎,讓司馬昭陽等人都是心中一震。
這流官制,說來也十分簡單,便是各州重要官員,三年一輪換,避免結黨營私,徇私舞弊等事件的發生。
總體來說,利大於弊。
只不過,當楚逍提出流官制的時候,大殿之內卻是安靜了下來,眾人無不面露怪異之色。
監察,行政,軍事的權利被分化,豈不是變相的意味著,在削藩?
削藩,在大魏之中,一直都是一個敏感的詞彙。
稍有不慎,便會滋生異心。
就連當初的魏王,也是不敢提及分毫。
他們卻是十分意外,戰事剛剛平息,楚逍便大刀闊斧,催動朝堂改革。
其中,幽州,冀州,青州,揚州等地倒是好說,早已歸楚逍所掌控。
只不過,司州,豫州,徐州,茺州這四州之地,依舊是藩王割據。
他們不得不慎重。
在場所有人中,唯有司馬昭陽,目光璀璨如辰星,面色微紅,稍稍有些激動。
“好!就依攝政王所言!”
眾人還在猶疑之際,司馬昭陽一錘定音。
她一早就知道,藩王長久割據的厲害。
不然早前魏王也不會費盡心思,拿老鎮北開刀,更是讓她引誘楚逍犯下死罪。
凡此種種,不過都是在為削藩大計做準備罷了。
只不過,楚逍的流官制,卻比當初的魏王更精明,也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