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陽挺了挺身子,正聲道,“微臣既為大乾的臣子,自是盡心竭力,為陛下分憂,不敢說辛苦二字。”
話雖如此,但其中的艱辛萬苦,只有他一人知道。
“愛卿的辛勤付出,朕都記在心裡,吏部那邊還有個左侍郎,日後你就留在京城吧!”
“臣謝主隆恩!”
縱使千言萬語,都抵不過乾熙帝那一句,你日後便留在京城的話,來得暖心。
王正陽本就是京城人士,至於為何會被外派到南夷州,這事還要從三年前說起。
回想起當年南夷州知州突然病重,乾熙帝不得不在朝中選人前往任職,只是被他點到名的大臣,無一不是稱病推脫,寧願觸怒乾熙帝也不願前往。
這是因為南夷州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南夷州,又稱煙瘴之地,世人又稱不毛之地。
大乾向來有南人發北,北人發南的慣例。
這裡說的發,並不是發配,而是流放的意思。
顧名思義,北人發南,其實是一種流放。
江南自古以來富庶,此南卻不是南夷州的南。
倘若京城人去了南夷州,或許還沒走到地方上任,怕就死在途中,這是歷朝歷代所記錄下來的事實。
可以說,京城人士前往南夷州,幾乎是必死的結局,這就是為何朝中大臣,寧願拼著觸怒乾熙帝,也不願前往南夷州的原因。
古代醫療條件差,僅僅一個水土不服就可能導致死人,更別說南夷州到處都是劇毒的瘴氣,只要遇見,基本都會中毒而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想當年,南夷州知州一職空缺,一連半月下來,朝中人心惶惶,生怕莫名其妙被乾熙帝點了名。
可乾熙帝還是一連串點了十幾人,隨之而來的是,每個被點中的大臣,一一上奏稱臥病在床。
是以朝中無人願意前往南夷州,這時王正陽挺身而出,揹負使命,這一去,便是三年。
三年時間,倘若是在京城,除非家中出什麼大事,要不然幾乎看不出什麼變化,可王正陽今年也就三十出頭,如今看起來卻如同四五十歲的老人一般。
王正陽領恩退下之後,乾熙帝手裡拿著他的奏摺,沉默許久,手中的奏摺翻來覆去,都快被翻爛了,而乾熙帝還是緊緊抓著不放,與此同時,臉上的滿是惆悵之色。
讓王正陽留在京城,是理所當然的事,可如今他卻要為重新選人,前往南夷州而苦惱。
可以想象的是,只要乾熙帝將南夷州知州一職空缺一事道出,朝中三品以下的大臣,絕對會想方設法拖病不上朝。
聯想到三年前,南夷州一事,鬧的人心惶惶,拖病的臣子不在少數,差點將大乾的執行整癱瘓。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有了上一次的教訓,
乾熙帝這次是慎之又慎,誓要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只是一想到這個問題,乾熙帝就覺得一陣頭疼,憂心忡忡道,“小李子,如今這南夷州知州任期已滿,你覺著朕應該派誰前往?”
喜歡布衣小書生請大家收藏:()布衣小書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