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既殺他人之子又當面譏諷,實屬不妥。縱使老成如慶帝,亦覺其行徑過甚。
方欲教訓李旭適可而止,卻聞其繼言:"此乃混淆黑白!"
"1.7若非孤王果斷斬殺那不知天高地厚的 ** 國師,哪有今日二十城之地?"
"汝莫非以為北齊如此溫良,孤至京都,彼小皇帝便會欣然奉送?"
"荒謬至極!"
"林大人,汝年歲幾何,竟似忘卻廉恥乎?"
"孤王此刻憂慮,慶國若有汝這般 **,恐生更大禍端。"
** 色變,復高聲言:"秦王自重!"
"縱然如此,殺北齊國師乃涉兩國邦交之大事,汝竟未先行奏報陛下,獨斷專行。"
"若因此引發兩國全面戰事,生靈塗炭,百姓罹難,汝能擔起這重責否?"
李旭聞言勃然大怒,瞪眼如炬,凜然正色反駁:"孤出使齊國,彰顯陛下威嚴!"
"當時那北齊國師苦荷突襲吾等,意欲加害孤王,此乃蔑視陛下尊嚴。孤不過正當防衛,護主顏面,有何過錯?"
"莫非 ** 殿下盼孤死於敵手,方得滿足?汝之心思委實難測!"
** 心中雖有此念,然嘴上豈敢直言,唯見其全身微顫,正欲再辯。
忽被慶帝厲聲喝止:"住口!"
"朕不願再聞這些無謂之爭。"
"李旭,朕問汝,北齊割二十城一事,汝非已談妥?今北齊滿朝默然,何故?"
眾臣目光如箭,盡射李旭,滿殿寂靜,人人屏息,望其回應。
** 亦退回佇列,然其陰冷眼神依舊緊隨李旭,怨恨之意仿若欲吞之。
聞帝親詢,李旭即刻換容,痛心疾首,誠懇告曰:
"兒臣恐無威懾之力,僅南慶一介九皇子耳。"
"北齊或先假意割城,旋即反悔,料定兒臣奈何不得。"
"皆因兒臣不才,令父皇失望,懇請責罰!"言畢,群臣皆驚。
眾人表情各異,各具姿態。
有人睜大雙眼,震驚於李旭的話語,似是難以置信;有人眉心緊鎖,滿臉疑惑,低聲私語不斷。太子嘴角微顫,眼神裡藏著幾分卿蔑與妒意,暗暗想著:此子虛偽至極,這般功績還要自稱無威。二皇子同樣心思難測,攥緊拳頭,暗自揣度九弟此舉背後的深意。
林若甫臉色陰沉如墨,憤恨滿溢,直勾勾盯著李旭,恨不得將其生吞活剝。若非親眼所見,誰能想到這少年竟如此冷漠無情?自己身為朝廷重臣,竟無力為亡子討回公道,每每想起此事,他便如被毒蛇噬咬般痛徹心扉。
陳萍萍眯著眼打量李旭,嘴角帶笑,彷彿洞悉一切。其餘大臣亦神情複雜,或嘆氣搖頭,或苦笑連連,或目露驚懼。
秦王殿下更是難以評判,這等實力的九皇子竟言無威?單論北齊之行,手刃宗師苦荷,宴席之上擊殺北齊官員,脅迫齊皇,哪一樣不是威震四方之舉?再看林若甫大人,連親生兒子慘死都只能隱忍不發,如今竟說自身無威,實在荒唐至極!
眾人雖心中嗤笑,卻無人膽敢直言。整個殿堂氣氛壓抑至極,慶帝更是被激怒得渾身發抖,藏於龍袍中的身體微微顫抖,怒火幾乎噴湧而出。若非顧及李旭背後那兩位深不可測的強者,他早已下令處決。
然而,慶帝深知眼前局勢複雜,雖滿腔怒火,也只能暗自咒罵。李旭深藏的實力令他捉摸不透,此等未知情況,讓他不得不強壓怒意,默默忍受。
皇帝勉強擠出一絲笑意,語氣溫和地說:“朕怎會責怪於你!小九這次表現極佳,在北齊彰顯了南慶的實力,更斬殺了北齊國師,讓北齊顏面盡失。從此以後,北齊必定日漸衰落,被吞併只是時間問題。這一次,是北齊背棄協議,這正表明他們正在走向衰敗,無需擔憂!來人,賜李旭黃金萬兩、綢緞千匹,以及一把御賜寶劍。另外,在京都賜他一座奢華宅邸,還有近郊千畝良田。”說完,皇帝好像用盡了全力,揮手示意退朝。
退朝尚未結束,大臣們便蜂擁而至,爭相討好李旭,急切地想要投靠他。一位穿紅衣的官員彎腰哈腰地說道:“秦王殿下出使北齊,立下蓋世奇功,堪稱國家支柱!下官願為殿下鞍前馬後,效犬馬之勞。”另一位官員也連忙附和:“殿下才華橫溢,智謀超群,目光長遠,下官願跟隨殿下左右,一切聽從吩咐。”
又有一名官員擠上前,興奮地說:“殿下的威名已傳遍四海,下官對殿下的敬仰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希望殿下能接納我,讓我為您的宏圖偉業添磚加瓦。”面對這些阿諛奉承,李旭帶著微笑一一答應,他和藹地說:“諸位過譽了,今後還需仰仗各位共同為朝廷盡力,為我分憂。”又有官員急忙表態:“殿下請放心,我們一定赴湯蹈火,死而後已!”
李旭滿意地點點頭:“好,有了你們的幫助,我更加有信心了。”就在此時,一名神色慌張的太監快步跑來傳話:“秦王殿下且慢走,陛下召見您。”李旭聽後,臉上的笑容微微收斂,眼中閃過一道不易察覺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