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巖質行星繞著這顆紅矮星轉,那麼想要一個穩定的公轉軌道,就會導致行星距離恆星太遠,所接受到的太陽光強度不夠,那麼整顆行星都會凍成一顆冰球。
“那要不……讓太陽繞著行星轉試試?”
結果這麼一試,發現距離就更遠了,並且軌道極其不穩定,轉幾圈後太陽就溜了。
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整顆行星分解成若干的小星球,然後一個個安排進宜居帶的軌道上。
甚至還能玩個騷操作,例如,一個公轉軌道上放兩顆,甚至三顆。
不過這樣也還是不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一公轉軌道上的行星最終還是會撞到一起去。
想要解決,需要一個合適的軌道上,安排一顆合適的星球,透過這顆星球的引力影響,使得同一公轉軌道上的行星保持穩定的公轉速度,幾乎永遠不會相撞。
吳良想了想,決定幹了!
透過一套天體物理學,吳良經過複雜的演算,將原本10倍地球大小的星球分成了7顆出來。
它們大小不一。
其中三顆上有水,另外四顆則是普通的巖質星球。
這三顆有水的星球,則是被吳良選中要安放到同一公轉軌道上的。
考慮到恆星本就是一顆紅矮星,亮度不足,使得宜居帶內的星球必然被潮汐鎖定。
為解決這個麻煩,吳良不得不以消耗恆星壽命的方式,來增加其亮度,使得宜居帶被大大的擴充套件,抵達了一個不會被潮汐鎖定的環狀區域內。也因此,這顆太陽的壽命大大縮減,只剩下了30億年左右的壽命。
搞定了宜居帶的距離後,吳良便將三顆有水星球安排在了同一條公轉軌道上。為了穩定它們的公轉速度與位置,另外四顆大小不一的巖質星球就派上了用場。
這四顆中有三顆比較小,是作為三顆水行星的衛星。還有一顆更大,則是放在距離太陽更遠的公轉軌道上。它們的存在都是用來調控整個恆星系穩定的。
具體點說,就是在穩定三顆處於同一公轉軌道的宜居星球,讓它們幾乎永遠不可能相撞。
而這三顆有水的行星吳良也作了區分,它們並不相同。唯一的區別在於行星表面的水含量。
第一顆就是海洋行星,表面沒有大陸,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島嶼,其他全是海洋。
第二顆則是乾旱行星,表面沒有海洋,只有大大小小的河流與湖泊。
第三顆則是水含量適中,表面大約50被海洋所覆蓋,氣候相當適宜。
這三顆行星都處於同一公轉軌道,各自的衛星也差不多大小,有四季變化,有潮起潮落。
將所有的星球安排完畢,又模擬了好幾遍,發現30億年內三顆宜居行星絕無可能相撞後,吳良才算是鬆了口氣。
站在遠處,遙看已經處於執行中的整個恆星系,吳良笑道:
“如果若干年後,這三顆行星上都出現了文明。當它們抬頭仰望天空,發現自己所處恆星系內星球的大小、位置、速度竟然如此的恰到好處,不知是會慶幸自己種族的運氣好,還是會思考這冥冥之中是否存在某種高階意志,刻意安排的這一切呢?而當他們發現彼此後,又會怎麼做呢?大概…會很有趣。”
喜歡我帶歪了整個世界的畫風請大家收藏:()我帶歪了整個世界的畫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