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所造的這個小宇宙除了有著固定的界限——50萬光年的球形區域外,與界限外的大宇宙並沒有什麼不同。
完全就是按照系統提供的一套標準模板,按部就班的操作就完事了。
不過哪怕與之前沒什麼區別,但滅世再創世也必須要走一遍的流程,用來清洗這個區域內的一切因果。相當於在一面黑板上畫個範圍,然後擦掉這個範圍內的所有痕跡。
新生的這個小宇宙,自此就任由吳良去揉捏了。
在時間加速的情況下,在吳良感覺中只是幾分鐘,這個小宇宙便膨脹到了邊界,被困在了系統所劃定的50萬光年這條界限內。
隨後又過了幾分鐘,小宇宙的溫度已經降低到了一千攝氏度以下,到了冷卻期。
系統從其他星系偷來的那些物質在經過分解轉換後,產生的零點能足夠吳良創造出一個銀河系那麼大的星系出來。不過他決定還是慢慢來,先扣一點,嘗試先捏個星球,體驗下創造的樂趣,隨後再慢慢的攫取那些零點能去捏出其他的星體,並不準備一次性全部用掉。
因為本來能量就不是太多,所以當均勻分散到這個小宇宙的邊邊角角後,他們在凝固後全成了小石頭,未來恐怕還需要很久很久才能慢慢聚集到一起,並形成一顆星球。
吳良決定親自動手,加快點速度。
在他的控制下,這個小宇宙內所有已經的固態物質都開始朝著中心聚集。
在這些物質一點一滴的聚集之下,這個小宇宙中心,一顆星球也漸漸成型。
當它已經達到10倍藍星那麼大後,吳良停了下來。
“這麼大應該就足夠了。”吳良看著眼前一顆剛剛形成的巖質星球,自語道。
雖然它的引力也達到了藍星的兩倍多一點,但也還能接受。
接下來就是水了。
吳良操控著宇宙中剩下的一些物質,將它們分解成基本粒子,隨後再操控著這些粒子組合成水分子。
感覺量差不多了,吳良便停止了合成水,將已經組合完畢的水直接投到了之前形成的巨型巖質星球上。
“啊這…好像水弄得太多了。”
看著整顆星球的表面近乎90的陸地都被海洋所覆蓋,使得陸地變成了一塊塊的海島大陸,吳良稍微想了想,覺得這也不錯。
因為這些海島大陸相互隔著都比較遠,就成了天然的封閉式的環境,這也能培養出更多型別的生命族群出來。
生命棲息地弄得也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能量源,也就是太陽。
吳良繼續操控著剩下來的那些基本粒子,將它們組合成一顆恆星。
只可惜,已經沒剩下多少了。
吳良想盡辦法,結果就弄出來一顆紅矮星。
大小也就比木星大一點,比旁邊的那顆巖質行星大百倍左右。
這尼瑪咋整?
吳良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