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是《左傳·宮之奇諫假道》的典故。
出現於春秋年間。當時的晉國伐欲伐虢國,借道虞國。虞國有臣諫言說,虢虞唇齒相依,若是晉國滅了虢國,那麼虞國滅亡也不遠了。
後來果然,晉國同樣滅了虞國,還貢獻了一個成語:假道伐虢。
周瑜嘆息曹老大麾下才俊多,就是在感嘆法正根據“唇亡齒寒”的典故,洞察江東軍動機,做出了最正確的部署。
荊州三方逐利。
以劉琦軍最為弱。曹軍、江東都想吞了壯大自身,好以絕對優勢去對抗另一方。
如今周瑜,就是這麼做的。
一旦他打下荊南,依託水軍之銳,曹軍將在數十年內都再無染指荊南的機會。
曹軍也想吞了,好抵消水軍疲軟的劣勢,讓江東再無法以長江之險固守。
就是很可惜,曹老大的赤壁之敗,喪失了太多兵力,導致荊北曹軍只能待時而動。而不是無懼江東重兵在側,悍然發動攻勢。
所以呢,有句話是怎麼說的?
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讓別人得到!
法正就這是這麼做的。
將荊北重兵壓向江東的地盤,牽制江東的兵力;又撤回與劉琦軍對持的兵力,好讓劉琦可以調動更多兵力去抵禦江東。
這種戰略意圖,很明顯,卻很有效。
周瑜再怎麼大膽,都不得不增兵,去南郡與江夏守備。
雖然曹軍現在還沒有發動攻勢,但是萬一呢?以曹軍在襄陽的兵力,完全可以困死南郡之北的疆土,困城的時間久了,甚至會打下來。
畢竟他想滅了劉琦,佔領荊南,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攻城掠地,是在保住現有地盤的基礎上,去佔領更多的。而不是為了打下來一個,丟了另一個。
不然,損兵耗糧的去征戰,還有什麼意義呢?
當即也不含糊,周瑜讓甘寧率領本部水軍,去江夏防備文聘;又調遣了老蔣黃蓋、韓當率軍進駐江陵城,隨時準備支援淩統。
這麼一排程,他用於攻打荊南的兵馬,就少了四千。
而他原先除去各地的駐軍,拉出來征戰的人馬,不過一萬三千而已。還是兵分三路的。
更可惡的是,江東與荊南的兵力,此消彼長!
駐守在秭歸縣的劉琦軍張南部,換去了巫縣,只以五百兵卒防禦蜀中劉璋軍的黃權部。其餘兵馬由霍竣的率領下,直奔桂陽郡而來,抵禦勢如破竹的魯肅部。
嗯,據說這是劉琦如今的謀主,廖立的建議。
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
年近三旬,才智過人,頗有名聲。諸葛孔明當年在荊州之時,曾經與好友私下評論荊楚人物,謂之:“龐統、廖立,楚之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