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這個天平的兩端就可以量化了。
1成功拿到1億,那預期收益就是100萬;
不算被槍斃,98機率判20年,那預期損失就是這將近20年的光陰。
20年的時間,能不能賺到100萬呢?
平均一下,一年5萬,一個月4000.
現在正經找份工作一個月4000塊很難嗎?
並且實際上預期收益還沒有那麼高,因為拿著錢跑路之後,肯定要隱姓埋名、肯定要膽戰心驚,有太多太多的不便,生活成本其實要遠比找一份4000塊一個月的工作來的高。
那麼作為一個經濟學人,就算有這個能力、我也一樣不會去搶這個銀行,因為我覺得我完全可以找到一份月收入4000+的工作。
關鍵在於,那些1和1億的數字,他們是怎麼來的。
這都是非常虛無縹緲、非常感性的東西,缺少理性,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保持一個平常心去面對,不要付諸太多感性的因素。
這樣的感性,真的對嗎?
經濟學的一切理論,都基於經濟人假設,什麼叫經濟人?
理性、自私、且貪婪,三者缺一不可。
因為這樣的人的行為邏輯是可以被預見的,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時候,決策者才能預先判定自己的一個命令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但國內的經濟學在這條路上卻走偏了,缺少平常心,在量化這條路上走得很慢很慢,很多事情,都只是停留在表層分析,沒有轉化成定量的數字,大家做決策的時候還是考慮了太多太多感性和其他的因素。
並且是越來越退,當年舉國歡騰為x峽工程歡呼喝彩的時候,還有寥寥無幾的那幾個人寧願揹著“賣國”的汙名都要站出來發出自己的呼聲,但到了那浩大的x萬億的時候,學術界還有幾個人站出來大聲說這個行為的弊端呢?有幾個人真的靜下心來去做調查研究、去討論利弊,去規勸政府呢?
現在大家倒是對當年的政策一片口誅筆伐,還有的經濟學家到處找證據說自己當年如何如何反對……
那你當年為什麼不說呢?
你的聲音又為什麼沒有傳到該到的地方去呢?
當年的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沒有發出應該發出的聲音,但現在的我懂了。
比如說,險資入貸,又比如說,地方債,還比如說,大規模通脹和另外一次可以預見的大放水,這些,當初我不懂、我不會關心,但現在的我,會去問、會去看。
我想成為一個對社會能產生正效應的人,我想為我的祖國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管外人如何說,我都想要大聲說出自己的聲音,不求很多人聽見,但最起碼,再過40年、50年,我可以非常驕傲——或者最起碼可以問心無愧得告訴自己的孫子或者孫女說他的奶奶當初在做什麼、幫助到了什麼人、對這個社會產生了什麼作用,
而不是告訴他你的祖輩做了多少傷天害理、禍國殃民的事!不是告訴他你的祖輩的行為推動了什麼樣的危機……”
陸明眉毛不自覺得也挑了起來,戀戀一見,問道,“你覺得如何?”
“這……”陸明腦袋側了一側,“感覺……這姑娘,確實……不知道該怎麼形容……”
喜歡網遊之無商不尖請大家收藏:()網遊之無商不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