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快被周軍兵臨城下的平京,此時正處於一種緊張和恐慌的氣氛中。
普通百姓倒還平靜,因為周軍每攻克一地,都從不劫財擾民,但平京城裡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卻不免驚慌和忐忑。
改天換地,改朝換代,聽起來原是很遙遠的事情,但如今看這個情勢,只怕江山易主就在眼前。
那位雄才大略的鐵血周皇將會如何對待縉國的舊臣子們,誰也不得而知——
是無情的清洗?殘忍的鎮壓?還是胸懷寬廣的以禮相待?
趙女皇在與群臣們商議了幾個來回後,決定率兵撤離平京,從東北方向繞過李景楓的大軍,轉入縉國的西南腹地。
那裡地貌複雜,山勢險峻,有利於部隊的駐紮和隱匿。
這個決定,得到了幾位老臣和平京守備王藜的支援。
女皇鄭重的表示,撤離平京,只是權宜之計,待她恢復元氣重整旗鼓後,一定會捲土重來,將李景楓攆出縉國,還我河山。
皇室的遷徙和大批部隊的排程是一項繁雜而艱鉅的工程,在這緊鑼密鼓的準備中,平京城裡突然有流言四起,在坊間以飛快的速度傳播開來。
有人說,縉國雄兵百萬,可是,自從女皇登基以來,兵敗如山倒,國力衰弱江河日下,這其中肯定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緣故。
有人說,大皇子趙洵每到一處城池,都會發檄文討伐趙女皇,痛斥女皇自服毒藥陷害兄長,當年他被指控謀反,其實是天大的冤枉,一切罪名都是趙宛宜在縉皇面前捏造詆譭的。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縉國的老臣孫太傅也明裡暗裡贊成這個說法。
他的女兒孫嫵曾經在縉皇面前痛罵過趙洵,看起來一副勢不兩立的架勢,可現在孫太傅卻突然改了口風,附和了趙洵的說法,言語中對趙宛宜頗有微詞。
當然,孫太傅此時已經不是太傅了,只是個小小的工部員外郎,但他為官多年,門生眾多,說出的話還是很有份量,他一旦表明了立場,許多同僚和學生就開始附議。
於是朝中不少人開始向趙宛宜上疏,要求她解釋這件事,更有人甚至要求她將趙洵接回來,盡釋前嫌,以示和睦。
這倒罷了,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不知從哪裡傳出來的一個說法,說是不僅趙洵是冤枉的,連二皇子趙煬也是被冤枉的。
縉皇根本就不是趙煬殺的,真正的殺人者是趙宛宜,說趙宛宜為了皇位,殺父弒君,然後再嫁禍給趙煬,最後矯詔上位,登上了縉國的龍椅。
這個說法當真是荒謬絕倫,讓人不敢相信,但是,馬上就有人表示,這個說法可能是真的。
因為自從趙女皇登基以來,國勢衰弱,戰亂不停,短短時間,江山就失了大半,如今連平京城都快保不住了。
事情糟到這個地步,只怕女皇真的是虧心事做得太多,所以連天上的神靈都看不下去了,天譴神怨,降下懲罰,要令趙宛宜家破國亡,一無所有。
喜歡太子他總是纏著我請大家收藏:()太子他總是纏著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