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突然拋過來的問題,沈風回仍舊從容不迫,說:“前不久在家裡搖元宵,空空問起有沒有什麼漫畫書是將傳統美食和有趣的故事結合起來的,當時就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後來有去了解過,這類圖書不在少數,但很多還是以圖文介紹為主,我想比起文字,漫畫會更讓人樂於接受與閱讀。現在整個社會都在提倡非遺的傳承,但在這之外還存在一些古老的東西,它們當中有很多也屬於中華文化的精華,即使沒有被納入非遺被保護起來,也該得到曝光和傳承。所以我們的旅程中,也會出現一些較為小眾的美食,它們或許只是地區的限定。”
“那麼請問空空,您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想法?”
問題突然拋向了自己,夏空時下意識坐直了些,他面對鏡頭很不自在,一瞬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於是很實誠地說:“因為很喜歡吃美食,這可以算是答案嗎?”
夏空時越說聲音越微弱。
主持人:“當然可以算,是因為喜歡,所以也好奇它們的製作材料和流程,以及這背後的文化背景對嗎?”
這個主持人簡直太優秀了,夏空時連連點頭。
之後主持人又問了很多問題,諸如覺得這個專案會成功嗎、覺得做到怎樣的程度算是成功、希望透過這個節目向大眾傳遞什麼價值……這些沈風回都應對自如,答得滴水不漏。
最後又聊到了清明文化,等這個一時興起的採訪環節結束,已經是一個小時後了。夏空時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癱在座椅裡,沈風回問他在想什麼。
夏空時玩著沖鋒衣袖子上用來裝飾的拉鏈,說:“我在想我以後要是考研進了複試,面試的時候該怎麼辦。”
他絕望地說:“剛剛那些問題,只有問到清明果的製作材料和樣式的時候,我是能不假思索回答上來的。”
“那就很好了。”沈風回說,“這個專案真正需要的就是對美食的足夠熱愛,那樣才能將相關的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
採訪環節結束後,不出五分鐘就到地方了。
清明果屬於南方地區的特色,所以他們進行拍攝的地點就在江南這一帶,雨停了,空氣中的煙霧朦朦朧朧的,兩側都是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雨後顏色更顯鮮亮,走在田埂上,褲腳很容易就被濺起了泥點。
“褲腳,卷一下。”沈風回說完,就蹲下去給他捲起了褲腳。
“鄉下的空氣好清新。”夏空時下車後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空氣,車裡的空氣又潮又悶的,他一個不暈車的人都要暈車了。
在製片人的帶領下,他們一起前往目的地。夏空時忽然“咦”了一聲,指著路邊的一叢綠色苗苗,說:“這個應該是艾草吧?”
這邊製片人提前來過,有跟當地人瞭解過,說:“是的,艾草在這邊都是隨處可見的,都是自己長的。”
一路上走過去,很多艾草從都被採的參差不齊了,有人道:“真是澇的澇死旱的旱死,去年我媽網上買了艾草包青團,老得根本沒法用。”
要去的是一個婆婆家,她的老伴已經過世了,兒女常年在外工作,她一個人住在大院子裡,一下子見到這麼多人,高興得臉上的皺紋都深了。
婆婆教大家怎麼區分優質的艾草,那種淡綠色或者灰綠色的氣味清爽濃鬱的最佳,然後帶著大家去田野裡摘艾草。
婆婆說的話普通話和方言混雜在一起,不過瀾城的方言跟婆婆說的有七分相似,沈風回和夏空時大致都能聽懂。
婆婆介紹說:“我們這邊清明上墳祭祖都是要提前做好清明粿帶過去的,還要再做一種果子,做成豬啊雞啊龍啊的形狀,方言裡啊叫‘赤腳果子’,不知道你們普通話叫什麼。”
今天婆婆要帶大家做的清明粿是需要用到模具的,一個木質的模具,底下雕著花,婆婆說這是她老伴做的,用了很多年了,都用得油亮光滑了。
採摘回來的艾草夏空時負責洗淨,沈風回來焯水,加入小蘇打固色,婆婆說:“其實我們這邊不止用艾草做皮,洋紅、紅糖也可以用來做皮,還有什麼都不加的白色的皮。”
夏空時看到那個模具就開始好奇了,他每年清明都會吃青團清明粿,從沒見過那種樣式的,問道:“那做出來會是什麼樣子的?”
婆婆笑呵呵地說:“等做出來就知道了。”
婆婆家裡沒有榨汁的東西,焯過水的艾草要放進杵臼裡搗碎,杵臼是用石頭做的。夏空時見過這個東西,一直不知道叫什麼,只會用“搗蒜的”這種詞來形容,他沒聽懂婆婆介紹這個東西的方言,轉頭問沈風回知不知道。
“它叫‘杵臼’,你手握著的是‘杵’,底下的容器是‘臼’,是一種傳統的用於搗碎、研磨的工具。”沈風回手指上正好沾有水,他在木桌子上寫下一個字,“‘臼’是一個象形字,古時候人們舂米就是在這裡面進行的,字的外圍代表容器,而裡面的短線則代表米。”
夏空時一邊搗艾草,一邊聽講解,說:“那‘舂米’的‘舂’也是象形字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