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歷785年三月三日,突厥可汗薩拉不多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率大軍八十一萬分兵五路同時向夏朝長城沿線的欒城、荊門、武關、西天以及崤山五個關口發動進攻,第三次夏突戰爭爆發。
然而自信滿滿的薩拉不多在開戰的第一天就遭遇了當頭棒喝,正當五萬突厥軍圍著荊門關猛攻猛打時,突然從城中衝出三千鐵騎,猛攻中的突厥兵在猝不及防下被鐵騎衝散,雖然他們此刻也保持著進攻隊形,但進攻城牆,騎兵們派不上用場,所以城外多是徒步士兵,而這正給了夏軍騎兵機會。
三千夏軍鐵騎在城樓上如蝗的羽箭掩護下,呈密集隊形向突厥軍陣地衝鋒,薩拉不多急忙傳令讓騎兵隊出擊。
可當突厥騎兵抵達戰場的時候,現場已是一片血海,哪裡都不見夏軍騎兵的身影,原來早在他們到來之前,夏軍騎兵就返回了荊門關。
經過第一天的戰鬥下來,圍攻荊門關的五萬突厥兵損失過半,讓薩拉不多勃然大怒,此時又傳來了其他四路兵馬同樣受挫的訊息。
大怒中的薩拉不多同時也在疑惑,為什麼荊門關的夏軍會選擇主動出擊,這與以往不一樣啊!
身處草原的薩拉不多並不知道,其實早從三年前開始,夏朝便透過私下的民間貿易,向草原派遣了數批間諜,他們平時以商旅作為掩護身份,暗中蒐集突厥各處的情報。
薩拉不多在草原各部召集青壯年,組建大軍的事自然無法逃過夏朝的耳目,所以夏軍對突厥的行動早已瞭若指掌。
他們在距離突厥最近的長城關口上共部署了三十萬大軍,羽箭和滾木擂石等城防兵器皆備足,糧草、藥品等後勤補給也從後方源源不斷的運至。
而這一切之所以能得以實施,是因為一個人。
夏皇李誠,廟號武宗,年號啟臨,夏朝歷史上著名的武功大帝。他一手主導了第三次夏突戰爭中夏朝的防禦戰以及之後的反擊戰。
薩拉不多在第一天的進攻受挫後並沒有停止進攻,而是將派去攻打武關的軍隊調來會合,一同向荊門關發動進攻。
兩軍合流之後,總兵力達到了二十六萬,開始晝夜不停的向荊門關城樓發起進攻。而夏軍則針對於此做出了應對,將集結在長城內的五萬預備隊投入作戰,並命令原駐守武關的三萬軍隊緊急馳援荊門。
突厥軍在連續猛攻了五天之後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進攻失敗了,在過去的五天中,二十六萬大軍已有十萬葬身於荊門關城牆之下。而另外三路大軍的進攻也毫無進展,此刻夏軍的援軍正源源不斷的集中到了長城一線。
薩拉不多決定孤注一擲,他將其他三路軍隊全部抽調回來,幫助他攻打荊門,無論如何他都要在長城上開啟一個口子。
四路軍隊合流之後,突厥的總兵力達到了六十六萬,也就是說過去的數天時間裡,他們已有十五萬士兵傷亡了。
而當薩拉不多正要下令進攻的時候,左右兩翼同時報告,發現了夏軍的大部隊,正在遭受進攻,請求支援。
薩拉不多沒有想到,當他將軍隊全部調來會合的時候,三個關口的守軍皆傾巢出動,共計十五萬大軍,從東西兩個方向包抄了他們的兩翼。
如果現在回師去救兩翼,有很大程度上會成功,但同時也可能會失去拿下荊門關的最佳時機,於是他猶豫了。
戰機稍縱即逝,正是因為他的這一猶豫,最終導致了他的滿盤皆輸。
正當他在猶豫之時,忽然接報,荊門關中的數萬夏軍突然全部出動,正向他們的主營撲來,於是薩拉不多決定全軍迎擊。
而當他以為勝利在望時,一個驚雷般的訊息瞬間擊倒了他,夏皇李誠親率二十五萬大軍正在急攻突厥軍的後方,而且左右兩翼已經被擊潰了。
這時候薩拉不多才明白,荊門關守軍進攻是假,牽制是真,是為了將他的注意力集中於正面,他們好趁虛而入。
而夏皇李誠早就在三天前便率二十五萬大軍出秦嶺關,馬不停蹄的繞了一個大圈,才於一個時辰前突然出現在了突厥軍的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