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孝基部隊全力趕路之下,在收到信鴿的第5天趕到岱青山,而這時候,頡利的部隊也追到乞伏泊附近。雙方和上次一樣,僵持在戴青山的山口對峙。
韓孝基的任務是護送定襄百姓回到瀋陽,所以能不打就不打。更何況,1萬對15萬,心裡還是發憷的。
頡利心中也發憷,當初幾千人就把自己打的滿地找牙,現在萬人和自己對峙,這晚上如果對方再來一次偷襲,自己的老本就要折光了。
頡利一邊讓部隊後撤30裡,一邊讓執失思力出使韓孝基營寨,刺探軍情和詢問燕軍為什麼過來?
韓孝基本來不想紮營,現在卻不得不紮營,因為楊鉞的斥候看到燕軍到來,知道來接應的,就回去稟報楊鉞。
正在趕路的楊鉞收到訊息,在自己確定是燕軍之後,也不和韓孝基接洽,直接帶著所有的人口過來。
楊鉞實在沒有辦法,能作戰的不過4000人,保護3萬多老弱,實在力不從心。後面還有突厥追兵,時間根本就耽擱不起。而且這天上的鉛雲厚重,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下大雪。
韓孝基依舊和前次一樣派出機槍扼守山口,見突厥部隊在推卻,就想著進山搜尋定襄軍民。剛佈置好陣地,偵察連就彙報說西面的山谷出現5000左右的軍隊和3萬百姓。
韓孝基不用想就知道,這就是自己要接應的人。當他看到這3萬百姓的時候,瞬間知道吳歡為什麼讓他帶那樣多的物資。
百姓大冷的天身上還裹著單薄的破麻布,當然也有穿已經漆黑的羊皮,狗皮的短褂,但這是少數。
衣服穿不好,吃的跟不用說的,這裡的人基本上都是瘦骨嶙峋,也就軍隊的人好看點,也難怪,百姓吃的少點沒有事情,軍隊一定要吃飽,因為他們還要作戰。
韓孝基知道,自己短時間裡是走不了,無論如何,先把這些百姓恢復元氣再說,前面的路最短還有1千里。
瀋陽派出接應的步兵能出300裡,還有700裡要走。不養好百姓的身體,這3萬人,會有一半多折在路上。這會讓那個把人命看的比天大的燕郡王發瘋的。
韓孝基當機立斷,立刻下令駐紮,建立營地。軍隊帶過來的帳篷明顯不夠,而且帳篷根本就擋不住冷風,於是就挖地窩子,這樣保暖,又在單位面積裡,住下最多的人。
防禦措施也不是木柵欄,而是一圈鐵絲網,一圈塹壕,防止突厥人的騎兵偷襲,在關鍵位置上佈置機槍。
韓孝基一邊紮營,一邊讓所有的炊事班都動起來,給百姓熬粥,熬肉湯,這些人都餓到了,急需補充營養。
水不是問題,邊上有小溪,為防止下毒,在營地裡挖了十多口水井。
火到是問題,這一帶都是草原,只有山上有零星的灌木。沒有辦法,只能割草,砍灌木。馬糞也撿起來,堆在鍋灶邊上,晾乾了做燃料。
很多人想不明白馬糞,堆在灶邊,不膈應麼?一個養尊處優的現代人是無法想象廚房就在廁所邊上的那種境遇的。
執失思力過了山口,看到岱青山上的燕軍,感覺人好像不是很多,都是5,600人,如果搶奪這至高處,花進去的人命絕不會少。
但直接中間插過去呢?又或者繞過這岱青山,直接攻擊對方的營寨呢?
他想到這長長的嘆了口氣,那能打10多里路的武器,不要說打了,連靠近都難。什麼時候開始,不可一世的突厥人,怎麼這樣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