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被困在滄州下轄的一座小縣城裡,很快就有塘報傳到京城。眼下邊關戰火重燃,皇上任命封禪事件中有功的王欽為樞密副使掌管軍事。王欽雖為副使,可正使空缺,皇上在和議之後也懶得再管征戰殺伐之事,所以王欽也算是大權在握。雖然沒有直接的兵權,卻有排程指派軍隊、將領的權力。
樞密院收到邊關的塘報,得知燕王的主力並未受大的損失,況且周邊州郡的兵力都在,對於大宋整體的形勢毫無大礙。王欽揣度皇上忌憚八王燕王兄弟,就壓下塘報,不作回應。
這種邊關的塘報都是由各個驛站快馬加鞭送到京城的。北部邊境離京城汴梁並不算遠,又都是官道一馬平川。兩日就會有來回。幽州的楊延昭見過了三天都沒有絲毫回信,怕燕王撐不住,就打算私自派人前去營救。他找到遼宋戰役後期來到幽州帶兵的秦瀚。
秦瀚就是當初的小太監秦漢。因為在遼宋戰役中屢立戰功,自然長了皇帝的臉——畢竟是皇帝宮裡出去的人,一個小太監都尚且英武,何況皇帝呢?
和議之後論功行賞,石保吉、楊延昭等多個將領為秦漢請功。皇上大悅,取了古詩《從軍行》中“戰場收驥尾,清瀚怯龍鱗”一句,賜名“秦瀚”,仍許他留在軍中效命。
楊延昭找到秦瀚,講明燕王的處境,道:“之前,皇上坐鎮,各個將領也都有便宜行事之權。而今要聽樞密院的命令才可跨區域作戰。樞密院的命令遲遲沒有下來……”
“那燕王若撐不住,只怕北境撕開一個缺口,就會帶累全線。咱們不能坐視不理!”秦瀚經過實戰的洗禮,現在頗懂領兵打仗、團結協作的要領。
“所以我想讓你領兵去救。”楊延昭拱手拜道。
“楊將軍,您這是做什麼?”秦瀚忙扶住他,“末將怎麼擔得起?”
“秦將軍,我讓你去就是讓你擔風險的!”楊延昭坦誠道:“大軍不能動。你是皇上的人,若是將來樞密院怪罪下來,也得給你三分薄面。只是委屈你了……”
“楊將軍說的哪裡話?將軍在緊要關頭能想起我,我自豪啊!再說南清宮對我有恩。將軍放心,我這就領兵前往!”
“多謝!一切保重!”
秦瀚到達定州天色已晚,他分了一股兵力繞到敵人後方,佯做進攻吸引敵軍注意力,留了一股兵力在外接應,自己率領一股士兵衝著縣城方向殺出一條出路。只是趕到的時候,已經是一座空城。
看情勢,燕王又不像是被遼軍擄走了。秦瀚只得且戰且退,順道留意燕王的蹤跡。好在敵軍不知宋軍底線,不敢貿然追擊,也就退去了。秦瀚帶著兵士準備找個穩妥的地方安營紮寨,有哨探來報:在十餘里外的山坳裡有宋軍的篝火,或許會是燕王。
不錯,那正是燕王。燕王有難,有個他曾經的下屬孟部將不顧軍令,率兵拼死救他出來。按說這該是患難見真情,可兩人的談話並不融洽。
圍著篝火,孟部將喝了一口酒道:“王爺當初若不寵信監軍程鑫,就不會落到今天這地步。”
燕王經過幾天圍困,晝夜不敢閤眼,本來已經困極,才閉上眼,聽到孟部將這話,睜開眼滿是疑惑。
“王爺,你當初不是這樣賞罰不明。”孟部將的目光並不躲閃,直直地對著燕王道:“那個程鑫人品極差,自己總想著謀私利也就罷了,還總愛無事生分挑撥離間。這在軍中是大忌!”
“程鑫也是受過苦的人,我在黔州就認得他了。”長久以來,燕王也隱隱感到監軍程鑫在軍中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他自知辯白有些無力,但還是不願承認自己認人不清。
“程鑫是個十足的小人!你們不一樣!只是你們當初境遇相同,同病相憐,誤以為是可交之人。王爺,你被他利用了。”
“笑話,我堂堂燕王,怎麼會被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