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奴阿缽結合著自己的悲慘經歷,藉助著兩人的感情,不斷地挑撥和刺痛著蕭太妃的神經,一步一步把她的妒火燃起來。終於,蕭太妃起兵反抗。
這正是斡魯朵首領期盼已久的結果。遼國朝廷亂成一團。斡魯朵靜等坐收漁翁之利。以他們的推測,蕭太后姐妹兩敗俱傷,他們不僅僅是可以得到想要的利益,甚至可以趁亂奪取政權取而代之。
這樣一想,斡魯朵首領的野心也就膨脹起來。他們開始向宋國邊境入侵。這樣做既可以掠奪財富物資作為補給,又可以擴大地盤為以後的爭霸打基礎。
於是,宋遼邊境的一些地方重燃戰火。這是嚴重違反宋遼和議的。蕭太后自顧不暇,自然明白不能失去這難得的和平,也知道宋皇不願意打仗。她派使者到大宋闡述原因,希望宋朝能夠出兵打退侵犯的叛軍,助她儘快平息國內戰亂,還兩國百姓一片安寧。
蕭太后的求援,宋皇自然答應。畢竟,這不僅僅關乎遼國內亂何時能平息,更關乎宋朝邊境的安定。宋皇便再朝廷上詢問:誰願意掛帥出征。
樞密院的官員回奏說:這戰亂並未波及全部邊境,只在幽州一帶。正好幽州駐紮的有施行屯田的軍隊,讓他們最近抵抗就是了。
皇上覺得雖不用興師動眾,還是要有點排場,有個響噹噹的人物掛帥,既顯得重視,又有震懾力。可選的人物有幾個:燕王,鄭王,楊延昭,石保吉。雖說鄭王在雁門關,石保吉在定州,沒有燕王和楊延昭離得近,但若是行軍也是一兩天就能到達的,都在可行範圍之內。到底讓誰去好呢?
皇上還沒拿定主意,燕王的請戰書就到了京城。燕王在定州一帶屯兵,遼使一路進京,守關邊將都是知道的。只是其他幾人沒有燕王這麼積極神速。
八王聽到燕王請戰的訊息也是吃驚。早在寇準離京之時,八王和紫雲在家閒話,八王就給燕王寫信提醒過他。當日說起寇準之事,八王重新審視其皇上來:
這個皇帝絕不像初登大寶時那樣心慈手軟。那時他還要仰仗著皇族王爺和王公大臣的支援來穩固皇權。而今他也在逐步成長,成長為一位有心計有城府的帝王。比起八王寇準這樣的,他更願意親近王欽丁謂那樣的新貴,畢竟這些人需要仰仗他上位,比八王寇準要好駕馭的多,也更可以當成心腹而非合作伙伴。
既然看清了自己並非是皇帝的夥伴,八王開始患得患失起來。他身邊失去的已經夠多了。身邊還有誰?燕王!
當初不僅僅是紫冰雲龍,連燕王的副將劉春來都向八王說起過對燕王擔憂。正如紫冰信中所說,燕王多年來的壓抑和對於自己現有地位的不滿,已經在心裡產生了執念。這種執念讓他做出許多自以為是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在一點點地消磨著他自己的生命,他卻渾然不知。
除了幾人的述說,八王也有隱隱的感覺。就如這次戰役結束,鄧國公張永德、呼延王爺都及時交權,並再三強調是皇上的英明決策,諸將不過是盡心盡力而已。可燕王寧可去實行屯田制,也不願意交出兵權。
屯田制是為了和議之後,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東路、永興軍路、秦鳳路等幾個邊境州郡採取的一種屯軍政策。畢竟和議停戰也需要有軍隊戍邊保衛。龐大的軍隊開銷給朝廷和百姓帶來了很大負擔。
為了緩解戍邊軍隊糧草問題,將軍帶領士兵在所轄範圍周邊開墾荒田,閒時耕種,好補給一部分糧草。統帥的將領有一定的兵權和統轄治理權。如果經營的好,或許會有節度使的權力。燕王捨不得這份兵權,自然不放。
對於將帥兵權在手,皇上雖說有些不放心。可才停戰,自己也是靠了諸王諸將才有了眼下的安樂,也就只能委曲求全。所幸別的將領都很知趣,皇上省下不少心。
八王擔心,就寫信力勸兄長:讓他要示弱,要學會退,方能保全自己。看來燕王並未理會八王的一片苦心。
雲龍聽說燕王的請戰書,也跑到南清宮來。為了避免見了彼此傷心,雲龍成親之後就再沒和八王夫婦見過面。八王也知此意,見他匆匆而來,就明白自己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王爺,不能讓燕王搶這個帥印。您得勸勸他!”
“我早就勸過了。”八王搖搖頭,“紫冰之前跟我說過,燕王現在很有些較勁之心,怕是要壞事的。”
雲龍道:“紫冰接觸的時間尚短。我在軍隊待過一陣子。就算單純考慮打仗,燕王的軍隊都未必……這麼說吧,燕王的一些做法,讓不少人很有微詞。打仗,軍心不齊,那是去送死。”
“我聽副將劉春來說過。燕王厚此薄彼,是嗎?”
雲龍點點頭,又顧及到燕王畢竟是八王的親兄長,也不好再多說什麼,只得把話題又說道眼下的形勢上:“當初宋遼大戰,雖說各有功勞,並不喧賓奪主。這次若有功業,可是一枝獨秀,太過耀眼了終究是讓皇帝側目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雲龍對新近寇準被貶之事也頗有感嘆,以此推斷:“寇大人當年直接頂撞先帝,也並沒有怎麼。那正是先帝的自信,自認為可以駕馭寇大人。可當今皇上生性柔弱,越是弱,越不願意臣子比自己強。寇大人是文官,燕王可是有兵權在手的。如果皇上覺得無法駕馭,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