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森和麥迪遜真的是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解決這些問題嗎?
並不完全是。
不過,和私家偵探、fbi探員那兩條線索相比,他們的手段,就溫和多了。
殺人魔給伊森設定的第四個任務,便是讓他擊殺一名毒販,但在最後關頭,他收手了。
理由也非常的簡單,因為對方是兩名孩子的父親,而他也是孩子的父親。
看著那顫慄驚悚,想要嚎啕大哭但又不敢宣洩情感的兩名小女孩,他——
放棄了。
鬱結的身影令人心碎,佝僂的身軀更顯高大。
這個選擇彷彿是在強化點題,但隨著伊森的放棄,眾人的心中也升騰起了一種失落之感。
他不要自己的孩子了嗎?
他寧願陷入悲痛之中,也不想去破壞一個惡人的家庭,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嗎?
他這到底是在拯救自己,還是在寬恕惡人呢?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經說過,電影的本質,就是在雕刻時光。
但與此同時,他也在自己的書中點出,藝術家的責任,是給觀眾們帶來啟迪。
銀幕上伊森的選擇,便是一個爭論的爆點。
到底是和世界上最失敗的特工一樣,說出‘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情,而我的任務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還是將所有的一切,全都交給法律呢?
前者代表感性,後者代表理性。
前者代表自由,後者代表牢籠。
每當遇到感性和理性的糾葛時,人們永遠都無法爭論出一個完美的答案。
可若是選擇了後者,雖然從側面強化了主題,但也會讓伊森愛子如命的形象,受到一定的質疑——伊森可以在高速公路上逆行,可以去變電站搏命,可以斬斷手指,但現在,卻不敢殺人嗎?你不是愛你的兒子嗎?你不是為了他能夠付出一切嗎?
可現在——
你不是啊!
很顯然,電影中的伊森也明白自己做了什麼。
放棄任務的他,再次陷入了當初那種渾渾噩噩的自責狀態中。
而與此同時,畫面也隨之閃切,交代了另外三人的發現。
麥迪遜透過朋友,找到了伊森所去公寓的原主人,在溝通調查的過程中,公寓原主人也發現了端倪,想要對她痛下殺手,只可惜並未得逞,反而讓麥迪遜逃了出去;整個調查中,她也得知,那所公寓,早就被對方租出去了,而租客,則是本市最大歌舞廳的老闆。
同一時間,fbi探員也調查到了一起幾十年前的悲劇。
三十年前,兩名十歲左右的孩子在工地上玩耍,哥哥不慎落入下水道,腳被卡住了,弟弟想要救援,可惜力量太小,沒有用處,於是他便反過頭來,找到自己的父親;但問題是,他們的父親是一名酒鬼,當時處於酗酒的狀態,根本就沒有理會兒子的哀求,不僅沒有救自己的孩子,還將小兒子暴打了一頓,身心俱疲的小男孩得不到幫助,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哥哥,被洶湧而來的雨水給無情的溺死。
至於私家偵探?
他在連續調查了八位受害者後,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將那些蒐集到的情報和嫌疑人的物品一一丟進壁爐內,隨著火苗的跳躍,擺放在桌上的蘭花,顯得是那麼的殘忍。
電影放到這兒,整個故事已經描繪的非常清楚了。
因為三十年前的那場意外,兇手懷恨在心,他覺得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父愛這種東西,為此,他在近三年內,多次綁架受害者,就是希望有一名父親能夠透過自己設計的考驗。
很遺憾,那群父親們,全都失敗了——
正因如此,想要找到完美父親的私家偵探盯上了伊森。
但到目前為止,伊森並沒有透過考驗。
在得知伊森放棄殺害毒販的選擇後,私家偵探這個幕後黑手已經預料到了和以往相同的結局;然而,他沒有想到,這個不願意透過謀害他人性命,來換取自身救贖的傢伙,在面對最後一關服毒自殺時,會非常果斷的喝下他準備好的藥劑。
而與此同時,麥迪遜也順藤摸瓜,找到了私家偵探的住所,發現了被對方焚燬的證據,瞧見了種植在家中的一盆盆蘭花,以及二十四小時開著的死亡監控……
和以往的懸疑片不盡相同,《暴雨》直接把內嵌故事說了出來,擺放在所有觀眾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