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和柔軟當然沒有錯,但你在用柔軟去感知這個世界的同時,也要用心的堅硬來保護自己。
686
人生本來就孤獨,呂知樂骨子裡是有這種信念的,所以她始終跟世界保持著似有若無的距離,很多事情和很多東西都是無可無不可。
但身在紅塵中,也看似一頭扎進去,很用力很熱烈。
不懂事的時候,她也埋怨過,為什麼要生我?
即便長大了,她好像還是用自己性格里最壞的那一面來對待家人。
呂知樂從小的衣服都是呂彩霞買,沒有多少自己選擇的權利,呂彩霞覺得她不該為這些操心。
她好像也不開竅,本來衣服也不多,大多時候她都是穿著校服。
她不太在乎這些東西。
小時候的假期都在姥姥家,那邊的孩子更皮實,泥土裡都能打滾。
她也一樣。
跟家裡人的距離是有點若即若離的。
張大冬跟呂彩霞都是很傳統的父母。
愛孩子的方式就是監督和教導。
很少有親暱的表達。
呂知樂跟張曉峰高中開始在寄宿學校上學,每次週末張大東都特別到菜市場買一堆吃的給倆孩子補身體。
他是那種典型的父親形象,對兒女的關心都比較內斂,嘴上不饒人,愛開玩笑。這一點張曉峰遺傳的很徹底。
張曉峰成績不好,不愛讀書,大人恨鐵不成鋼,也打過也罵過。
張大冬有時候就也不在意,加上爺爺奶奶寵著,覺得成績這種東西無所謂。孩子就這種資質,不能強求。
張曉峰就有恃無恐,誰讓你們把智商都傳給我姐了。
687
呂知樂以前是會怨念的。
她覺得父母就該明白一切,就該懂得一切,就該對子女負起全部的責任。
長大以後,她才想明白。
其實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他們對子女的各種教育其實都是自己成長的投射,他們也曾是小孩過。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無非是完全逆著自己的成長方式,或者完全複製自己的成長方式。
她在想通自己成長的種種以後,其實已經完全理解了父母。
呂知樂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似乎也看到了過去的呂彩霞。
相比較自己,呂彩霞的童年更像是一種被依賴和被忽略。
她是被忽略著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