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明律法:文官出門乘轎,武官出行騎馬,可是戰馬的價格太貴了,飼養成本也高,頓頓離不開小麥、豆餅這樣的精飼料,沒事還得吃兩個雞蛋補一補。
衛所軍的糧餉微薄,又經常被上層剋扣,士卒們能勉強吃飽飯就不錯了,那還有餘力飼養戰馬呢?
因此,張總旗和很多底層軍官一樣,只能退而求其次,養了一匹騾子當代步工具。
騾子力氣大、耐力強,還不挑食,平時作為代步工具,農忙了還能幫著幹活,除了不能打仗之外,實用性比戰馬強多了!
“大人,這是您攢了大半年的俸祿,才買來的小騾駒,又辛辛苦苦餵養大的,不能殺了啊!”
“是啊,殺了騾子,收秋的時候,咱們用什麼拉車?”
……
眼看張小旗要殺坐騎,士卒們紛紛出來勸阻了,他們深知這頭騾子來之不易,更知道它的重要性!
大明朝太平日久,衛所軍的訓練早就荒廢了,平時和普通百姓一樣,以耕種田地為生,農活非常苦累,沒有大牲畜幫忙是不行的,甚至可以說,牲畜比人還要重要!
現在殺了這頭騾子,張小旗一家老小的生計可就困難了。
“不用說了,人命關天,這些人是我領出來的,我不能看著他們活活餓死,你們過來搭把手吧!
老夥計,對不起你了,下輩子投個好人家吧!”
張小旗嘆息著搖了搖頭,把大青騾子牽到空地上,不捨的摸了又摸,還餵食了半個窩頭,算是送行飯了!
最後咬了咬牙,脫下自己的外套矇住了騾子眼睛,拔出了佩刀,向心髒位置狠狠刺了下去……
“咴!咴!噗通!”
大青騾子哀叫著栽倒地上,四蹄抽搐幾下就斷氣了,倒是沒受什麼罪!
早有士卒跑過來,用大木桶盛著噴出來的騾子血,這可是好東西,一點也不敢浪費的。
……
“大家過來領肉了,老人、孩子站在前面來,身強力壯的到後面去,全都排好隊,誰也不準爭搶!”
“多謝張大人了!”
“張小旗官,大好人啊!”
殺完騾子之後,張小旗招呼災民們過來,並親自執刀分肉。
大明朝廷腐敗,為官者只知搜刮錢財,從來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如今在移民的路上,有這樣一位好心的武官領隊,災民們自然是感恩戴德了,不乏跪地磕頭者!
不過張小旗騎的是一頭驢騾,體型並不算大,加之一路上勞累,又缺草、又缺料的,掉膘掉的非常嚴重,只剩不足四百斤的份量了,再刨除皮毛、骨頭、糞便之後,能出一半精肉就不錯了。
百姓們還有二百多人,平均一人合不到一斤肉,這裡又沒有秤,平均分配是不可能了,至於如何個分法,就全看這位張小旗了,他看誰順眼就多分,不順眼的就少分,眼黑的乾脆不分!
“胡鐵匠,你個破落戶,以後老實一點,要是再讓我看見你欺負老弱婦孺,我就把你大卸八塊,肉分給其它人吃!”
“張大人放心,俺老胡再也不敢幹混賬事了!”
“嗯,這是你那份肉!”
……
胡鐵匠領完了肉,點頭哈腰的走了,跟在後面的就是薛羽。
“小兄弟,這是分給你們的肉,這幾根骨頭也歸你們了!”張小旗看薛羽就很順眼,手中刀一歪歪,多砍下來好幾斤肉,還另送了三大根肋條骨。
“張大人捨己為人,堪稱高義,日後小子飛黃騰達之日,一定百倍、千倍的回報,送您一座有牛羊萬頭、駿馬千匹的大牧場!”面對特殊關照,薛羽沒像其他百姓似的磕頭,也沒說拜年的話,只是許下一個承諾!
“好啊,那我就等著了,等到小兄弟飛黃騰達那一天,送我一座大牧場,哈哈!”張小旗大笑著點點頭,卻沒相信薛羽的承諾,只當是小孩子的戲語罷了,因為軍人出身的他,深知大明朝何等缺乏馬匹!
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畜,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視,可是自古以來,中原內地既缺少良馬,更缺少養馬的好牧場!
朱元璋、朱棣父子統治時期,為了解決戰馬的問題,推行了三項政策:
一是官牧:設立御馬監、苑馬寺這些機構,在水草肥美之地圈起牧場,讓衛所軍人們馴養戰馬。
二是民牧,鼓勵西北地區的百姓養馬,養馬戶如果每年能生育一匹小馬駒,則可免去服官府差役之苦,還能減免賦稅呢。
三是在邊境開馬市,和遊牧民族以茶換馬,比如洪武末年,就曾經有一年交易獲得匹馬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