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司屹看向她,史鳳嬌鼓起勇氣問:“我想問一下,我父親的事情嚴重到什麼地步,有沒有可能出現轉折?”
她要先了解清楚父親所犯之罪,才好決定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原本想回答她的,不知是想到了什麼,司屹面無表情地回答:
“不知道。”
說完轉身而去。
司屹原本是想回答史鳳嬌兩句,剛才那一刻,他腦子裡突然冒出柳表妹向他表白的情景,他便想著,還是儘量少和女人牽扯。
反正史光志的事情已成了定局,到時會不會累及家人也不是他說了算。
史光志的女兒要問就去問中原王好了。
史鳳嬌沒想到司屹這麼不給面子,臉上又羞又惱,但也無可奈何。
罷了,明天還是再去找一次文英吧。
前幾天,她去找了魏文英,想讓文英替她去問一問護國侯,可文英告訴她護國侯離開皇城已有些日子,不知什麼時候回。
現在司屹回來了,護國侯應該也回來了吧。
……
雖然今天是公西月回來後第一次上朝,但她也沒多多少事情。
朝廷內確實如公西月所料,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她出去的這段時間,內閣6人將要處理的事情都處理完了。
公西月翻看了一下,都沒什麼大事,只禮部上了一個摺子,建議恢復科舉考試。
在前朝時,曾經有一個科考制度。
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分為地方上的鄉試、朝廷的省試與殿試。
透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科舉最初的目的是為朝廷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
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更為公平、公開及公正。
但前朝滅亡後,是多年混戰,大宇朝建朝後,當官的自然是當初立了功的人以及他們推薦之人。
但現在,大宇朝已立國近十年,在位的也是第二任皇帝,是有必要開科舉考試的。
禮部的這個摺子被承國公等人壓下了。
從他們的利益考慮,自然是現在的舉薦制更好。
公西月對科舉制度本身並無意見,但她對前朝的科舉內容有意見。
前朝的科舉考試內容包括詩賦、帖經、試義、雜文和時務策。
前朝進士科考重視詩賦,對於前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有利的。但是,公西月卻不認為治理一個國家需要的是詩賦好之人。
公西月從小就學了很多內容,但對於詩詞歌賦卻都只一帶而過。
論起寫詩,她遠沒有魏文英和公冶永慧的水平,她也欣賞兩人的才氣,但她認為,她治理國家肯定遠遠高於她們兩人。
因此,公西月對選拔朝廷官員的科舉考試要考詩賦很是不認同。
而帖經呢?
帖經的試題一般是摘錄經書的一句並遮去幾個字,考生需填充缺少的字詞。
而這些經書就是儒家經典。
前朝崇尚儒家學說,把它當做治國之策。
對於儒家學說,公西月不知做何評價。
她承認儒家學說有它的可取之處,但她卻不贊同用儒家學說來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