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數日,飢則食撞死於石壁之飛鳥,日則細察石珠之異。每當珠上凝露,必以之拭臂。
逾旬,臂傷竟霍然痊癒,如未嘗受損。
鐵柱以鳥首骨集露甚多,珍之若寶。此日,取所蓄露勻灑帛布,裹石珠於內,懸於頸間,拽之再三,確認無虞,乃趁吸力暫歇,趨至洞口。
決然撕衣為索,一端繫於磐石,一端束於腰際,徐徐垂下。甫下五六丈許,忽覺掌中一滑,身軀遽墜。幸衣索稍韌,身軀一蕩,疾抓橫枝,然衣索已從中崩裂,餘者於空中蕩悠。
鐵柱額間冷汗涔涔,下望猶有二十丈許。左手執枝,右手疾取餘衣,亟縛於枝椏,乃稍稍安心。屏息挪移,良久方復近崖壁,復續下行。
待距崖底數丈,衣索已盡,王林不及多思,奮力縱身躍下。
衣索斷裂,王林身軀驟墜。雖減緩些許下墜之勢,然罡風撲面,銳枝斷裂之聲不絕於耳。及至墜地剎那,勉力收腹提氣,足尖先著地,復蜷身滾於地面。
尖石如刃,刺體傷痕累累,血痕交錯。尤以右腿為劇,一鋒利石稜貫腿而過,白骨森然可見。王林氣喘如牛,目眩神迷,恍惚間自頸間取下布囊,含入口中。以舌尖吮吸囊上殘露,須臾,強撐起身,顫解布囊,以指蘸露,點於傷口。
霎時,涼意沁膚,痛楚稍減。力竭倒地,奄奄一息,心憂野獸來襲。正默禱間,忽聞遠處傳來呼喊之聲,若有若無,似近還遠。
“鐵柱,你在哪?”
王林聞聲一怔,凝神細辨,乃辨出乃父之聲。不及思索,遽奮力疾呼:“阿爹!我在這兒!“
俄頃,一道長虹自遠處疾馳而來。劍光環繞上方崖壁盤旋數週,驟然俯衝而下。虹芒散盡之際,恆嶽派張姓弟子挾鐵柱之父自半空飄落。但見其腋下夾定鐵柱之父,眉峰緊鎖,俯視王林。
鐵柱之父見子慘狀,老淚縱橫,踉蹌趨近,攬子入懷,哽咽道:“鐵柱吾兒,汝何苦至此?豈不思雙親無人奉養耶?“
王林聞言一愣,旋即醒悟父誤己欲自戕,觀自身血跡斑斑、滿身狼狽之狀,不由苦笑。
張姓弟子目光如電,掃過王林周身,旋即仰首審視洞口殘留布條。忽身形一動,凌空躍起,幾個起落間已攀至洞中。此時風吸忽現,弟子面色微變,須臾即復常態,徑入洞中探察。片刻後輕盈躍下,沉聲道:“令郎險些輕生,幸得此天然風眼吸力所救,未致殞命。今已尋獲,待歸門派,自有長老定奪。“
言畢,袍袖一揮,捲起王林父子,迅疾離去。俄頃已至恆嶽派山麓,弟子輕挽袍袖,挾二人疾登石階,須臾已至峰頂。
重臨舊地,王林百感交集。峰頂佇立數人,皆面露嫌惡之色。張姓弟子疾趨前行,附於其間一人耳畔低語數句。那人眉頭緊蹙,厲聲道:“既已尋得,送至客房,容其母子相見。“
客房之內,王林之母見子歸來,驀然淚如雨下,緊擁入懷,哽咽埋怨不止。由父母詳述,王林方知始末。
離家居後,雙親急返王氏家族,覓其四叔商議。三人憂心如焚,復尋王卓之父。王卓父本不情願,然迫於其四叔威勢,只得勉強聯絡族中諸親,聯名上書恆嶽派,懇請協助尋覓愛子。
恆嶽派素不理會此類瑣事,然王林因落選仙門而出走,若有不測,雖賤民之生死無足輕重,然事傳鄉野,恐後無人願送子應試。再三權衡,終遣數人四處尋訪。王林之父放心不下,執意同行,方有前番種種。
少頃,侍者奉藥而來。鐵柱母喜極而泣,親奉湯藥。此藥乃仙門特製,功效卓著。王林一飲而盡,頓覺四肢百骸為之一輕,傷口疼痛大減,精神亦為之一振。
父母殷殷關切之聲不絕於耳,王林雖欲辯解,然思忖雙親未必肯信,遂隱忍不言。
且說恆嶽派大殿之內,數位長老環坐。張姓弟子恭立訴說尋獲王林始末,眾長老靜聽良久。忽一日面紅髯老者拍案而起,慍然道:“凡夫俗子之生死,與我等修道者何干?試觀趙國諸派,孰如我恆嶽門這般有失體統?竟為區區未入選少年自戕之事,遣人四處搜尋,成何體統!“
旁一面色冷峻之中年人暗自嘆息,沉聲道:“馬長老所言雖是,然環顧趙國各派,唯我恆嶽門最欠莊重。然該子若果真殞命吾派轄境,必損門派聲譽。日後父母聞知子女落選竟致尋死,何人還敢送子來試?“
一襲錦袍老者輕啜香茗,悠悠然道:“究其根底,無非我恆嶽門勢微,需廣納凡間可造之才耳。嗤,若在五百年前,管他生死,何須顧念凡人想法?“
末位皺紋滿面之老者喟然長嘆:“此子既嘗自戕,恐非一時之念。不若破例,收為記名弟子,免生後患。“語畢,斜睨中年人一眼,遂閉目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