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姑那個氣啊,坐在地上捶胸頓足要死要活。
梁曉莉和羅珺前天就回市區了,不然也會被帶累的一塊挨罵。
晚上她們也知道了這事,梁曉莉動了胎氣,羅家那邊就放狠話要來鶴嶺村找梁昭算賬。
一切事情皆因她而起,不找她找誰。
鶴嶺村梁氏雖然不是大家族,但也不允許外人欺負到自己人頭上,再說這件事本來就是十三姑的錯,她又帶著外人來本村逞威風,簡直是踩了整個梁氏族人的臉,羅家要是真敢帶人來找事,鶴嶺村的老少就能在村口跟對方打起來。
這事在村裡鬧的沸沸揚揚,梁昭一點都沒被影響到。
新房馬上就要封頂了,她忙得很,哪有功夫摻和這些芝麻綠豆大點的事。
要是羅家的人真鬧上門,正好可以告她們一個聚眾鬧事持械傷人,到時候該進去蹲監獄的蹲監獄,該賠錢的賠錢,她還巴不得這夥人主動給自己送錢呢。
後來七嬸帶上幾個族老去十三姑家,把十三姑嚇的現在都不敢出門。
“怎麼都不可能讓外人到村裡欺負我們自己人。”這天七嬸過來幹活就這麼跟梁昭說的。
她們這些跟梁家關系親近的都不信那些話,村裡大部分人也都是不參與的,瞎傳的都是那幾個長舌婦。
像三娘、七嬸、阿喜媽媽這幾個,聽到那些人說梁昭的壞話都會上去理論。
梁昭也知道她們幫自己說了不少好話,這個人情她領的,所以主動給她們漲了工資,而且說好了等明年民宿開起來還會再給她們漲錢,這才是最實在的。
“我不過就是在村裡開個農莊做點小生意,就這麼招人眼紅啊,早知道就不開咯。”她開玩笑的說。
七嬸立馬說:“那可不行啊,你該做還是要做,怕她們幹什麼,她們就是見不得別人好。”
三娘她們也跟著點頭附和,“就是,理那些人幹嘛,你掙你的錢,不用管她們。”
“她們要是再敢說阿昭,我還去她們家門口罵。”梁媽憤憤不平。
梁昭哎喲一聲,開起了梁媽的玩笑,“我親愛的老媽現在這麼犀利了啊,都學會跟人打嘴仗了,厲害啊。”
梁媽現在也是戰績可查,並且越罵越勇,跟母老虎有的一拼。
“還不都是為了你。”梁媽笑著捶了她兩下。
梁昭扭幾下屁股,搞怪賣萌,“那就謝謝麻麻啦~”
“你都幾歲了,還像小孩。”梁媽笑罵。
梁昭就趴到她背上摟住她脖子撒嬌,“有媽媽在我就永遠是小孩,是不是啊麻麻?”
梁媽高興的眼睛都笑彎了,雙手往後拖住她屁股,就像揹著小時候的她一樣。
“是是是,快起來吧,去忙你的,也別太累啊。”
梁昭懷孕的事只有家裡幾個人知道,七嬸她們還不知情,梁媽也沒說出去,想等跟陳家那邊的長輩見過面了,讓兩個孩子領結婚證之後再說,現在要是說了肯定又要起風波,村裡那些閑言碎語已經夠難聽的了。
梁媽也是不久前才知道陳蕪是粵西陳氏的,又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女兒往後都有依靠了,愁的是陳蕪家世這麼好,而她們家只是普通的農村家庭,又有梁母那麼個上不得臺面的老母,阿昭又是離婚帶孩子的,差距實在太大了,以後阿昭進了陳家會不會被看不起。
唉!梁媽看著梁昭轉進廚房的背影,愁的直嘆氣。
七嬸以為她還在為這兩天的事生氣,就勸道:“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別理那些長舌婦,她們就是眼熱,見不得別人好,年輕那時候就愛嚼舌根,現在老了更了不得,她們想說就讓她們說去,誰家過的好誰家過的孬又不是靠嘴說,阿昭有出息,以後肯定比現在還要好,氣死她們。”
梁媽低頭扒拉簸箕上的辣椒,現在辣椒醬的需求量很大,每天做都做不夠預訂的數量。
“只要阿昭和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我就放心了,不求多大富大貴。”
不過有陳蕪在,阿昭和孩子以後的生活肯定也不會差,陳蕪很疼阿昭,也疼孩子們,這就夠了,不奢求別的。
廚房在蒸簸箕炊,梁昭揭開上層的蓋子,蒸氣混著香氣撲面而來。
簸箕炊是粵西地區很出名的一種小吃,主要原料是米漿,用簸箕放在蒸鍋上分層蒸熟,口感細膩富有彈性,軟滑而不黏牙。
口味有很多種,原味、甜味和鹹味,吃法也有很多種,淋韭菜油撒芝麻的算一種,切塊用油煎到外殼微微酥脆再吃又是另一種口感了。
她切了一盤,淋上事先做好的韭菜油和芝麻,放上小竹簽端出來給梁媽她們嘗嘗。
簸箕炊做起來也不麻煩,寶寶和貝貝又都愛吃,梁昭就多做了點,今天要是吃不完,剩下的還能留到明天當早飯,煎一下就行了。
這個並不在農莊的選單裡,但客人看到了也想吃,她就分了好些出去,最後也沒剩下,客人還建議她以後多蒸點。
梁昭自己也沒吃過癮,幹脆再磨一桶米漿。
比之前還多做了兩種口味,鹹的還更受歡迎,很多客人吃了還要打包一份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