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胎體略粗,底部無款,應為康熙民窯燒制。
據說是趙總在y國淘到的,當時花費不高,只花了5000英鎊,算是撿了個漏。
這麼便宜自然是有些缺陷的,畫面的‘遠山’部分缺了一塊釉,其他部分的釉料也有半脫落的跡象,同樣要補齊。
人物紋不像纏枝蓮紋、海水紋、卷草紋這一類具有固定的‘模板’的紋飾,後者的紋飾大同小異,根據瓷器旁邊的紋飾便能確定補缺部分的色彩和形狀。
而人物紋圖案卻各有不同。
像眼前的瓷器,描繪了遠山、寒江、孤舟以及江邊的人物,缺失的部分根本無從參考,需要極強的理論知識儲備。
雲舟在之前便已經查閱過相關資料,也見過類似的康熙釉下三彩,因此並不覺得難。
康熙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器大多使用的是z省的珠明料,這件也不例外。
外面陽光正好,他很快便將材料按比例混合,調變好濃淡不同的青花釉色。
根據資料上的原圖在素胎上試色,描繪過兩遍後直接填補釉料、在瓷器上作色。
青年正全神貫注的進行著,並未發現邱老和葉欒在參觀完畢後、正輕手輕腳的靠近,最後站在距離他三米之外的地方停住。
兩人不敢靠得太近,免得打擾到對方,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喘,沒有發出一點響動。
他們就這樣看著雲舟一點一點的將缺釉的部分填補完成,釉料噴灑的細致又勻稱,色澤深淺恰到好處,動作如行雲流水般自然。
中間換了更淡的青花釉料後,立即投入了新一輪的作色中,沒有絲毫停頓,效率高得驚人。
居然比博物館裡二十多年經驗的老師傅還快!
邱老和葉欒對視一眼,內心的激動無以言表。
這種速度和能力,他們博物館的文物有救了——
直到缺釉的部分填補完畢,雲舟才摘下口罩作了幾個深呼吸,一看時間,已經12:30了,比他預估的晚了半個小時。
對於青花的色澤調配,他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看來人物畫確實比較耗費時間,小小的一塊釉料填補了兩個小時。
到下午將瓶身其他脫落的部分淺淺補一下,再進行表面光澤度的簡單做舊,這件瓷器便修複完成啦。
雲舟伸了個懶腰,從座位上起身準備活動一下。
哦,對了,工作間邱老和葉館長還在呢。
一忙起來他都忘了。
邱老兩人站得腿都麻了也沒有動,此時看到他停下手中的工具,馬上揉了揉腿、一臉欣喜地迎了上去。
“小舟,你的效率實在太高了。”
邱老感嘆道,“很厲害,絕對達到了大師級別。”
“何止是厲害,這修複得、簡直太妙了!
遠山與景色融為一體,整體呈現出一種寧靜淡薄的意境,青花有濃有淡,色澤的把控分毫不差。
要不是我看著修複的,根本辨認不出。還有這個連線處,怎麼做到的如此自然——”
葉欒拿起修複了大半的梅瓶,一邊觀察一邊贊揚。
平時在下屬面前格外穩重的市博物館館長,此時卻像換了一個人一般滔滔不絕,溢美之詞不停從口中吐露,完全拜倒在對方高超的技藝中。
“謝謝誇獎。”雲舟眼眸微彎,大方的接受了兩人的贊美。
其實他覺得修複這件瓷器的難度不算高。
畢竟缺釉的部分是青花,若是釉裡紅或者畫工精細的草木枝葉部分,那麼調變的速度便不會這麼快,作色也要更加細致,至少要一天的時間。
然而對於邱老兩人來說,這可是人物紋瓷器,比一般瓷器修複要難得多。
若是放在博物館,首先缺失的部分在瓷器上無從參考,要先查詢相關資料,進行嚴格的核實,這就需要一段時間。
找到資料之後,修複師要重複記憶缺失部分的紋樣、畫法,分析成分,找到合適的配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