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心裡有些不舒服,但雲舟不得不承認是自己眼力不夠,如果像杜老爺子那樣的人物,再精明的套路也騙不到他。
少年緩緩收回目光,開始尋找擺著碎瓷片的攤位。
s市並不是名窯所在地,不像瓷都景德鎮那樣從明代開始就獨佔鰲頭,到了清朝更是成為了全國的制瓷中心,所以古玩市場上賣碎瓷片的攤位沒有幾個。
與遍地都是仿製品的瓷器不同,大多數瓷器碎片反而是真的。
很簡單的道理,在當今市場上,完整的瓷器價格遠遠大於碎瓷片的價格,既然已經仿造出了完整的瓷器,那直接賣掉即可,沒必要將它打碎再賣掉,得不償失。
收藏界裡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瓷器有毛,不值分毫”,說的是瓷器上的瑕疵對其價值的影響。
華國傳統收藏觀念裡非常注重器物的完整美,如有破損,會使觀賞價值和交易價格大打折扣。
當然,如果是名窯的絕品、孤品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雲舟來到一個賣碎瓷片的攤位前。
這些瓷片大多是從外地的建築工地或者拆遷的院落裡翻出來的,上面還帶著土,分散著擺成了兩堆。
在古代,瓷器的成品率很低,尤其是官窯。
明代的成品率只有1020,清代的成品率要高一些,清乾隆時期的成品率在30左右。
至於沒有被選中的瓷器則全部打碎、就地掩埋,也就是說有70以上的瓷器都在碎瓷片中。
比如在紫禁城西南角,考古工作者便發掘了一處碎瓷埋藏坑,足有2萬多片碎瓷片,是宮內瓷器集中掩埋地點。因為宮裡的瓷器不能有瑕疵,一旦發生磕損需要集中掩埋,絕不能流散宮外。
據說在景德鎮禦窯遺址,同樣發現了數量較為龐大的碎瓷片,還有不少釉上彩半成品,並發掘出土了部分釉上彩顏料、配製釉上彩的原料等等,而其他名窯必然也是一樣。
雲舟簡單看了一下,兩堆碎瓷片中一邊比較零散,基本都是小塊的且屬於瓶身,而另一邊能明顯看到幾個帶‘底款’的,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雍正年制’這種,但都是不完整的。
攤販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沒等他詢問就指著兩堆碎瓷片說道:“這堆碎瓷片二十一片,這堆三十一片。嘿嘿,您多挑一挑,沒準兒能湊出一件完整的瓷器呢。”
雖然這樣說,可誰都知道這種可能性極小。
這些瓷片都是混在一起的,只是按照顏色簡單進行了分類,裡麵包含著不同器型、不同年代、不同紋飾的碎瓷片,需要極強的眼力和見識才能將它們分辨出來。
這就像將十幾個拼圖碎片全都打亂了,讓你拼出一個完整的拼圖來,簡直無從下手。
最重要的是,這些碎片很多都是殘缺不全的,很可能找來找去只能拼出一半或三分之一件瓷器。
雲舟在三十塊一片的那堆瓷片裡掃了一眼,他想找的只有一種型別: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而且偏向於瓷碗、壓手杯或者高足杯這樣小器型的物件。
這是他昨晚反複思考之後的定下的方向。
首先是因為永樂時期鄭和下西洋之後,從伊|斯|蘭地區帶回一種叫“蘇麻離青也稱蘇泥勃青)”的鈷料,這種鈷料燒制過程中會使得青花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豔光澤、容易暈染並出現黑色斑點,也被稱為‘鐵鏽斑’。
這是永宣時期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相對容易辨認;而在明成化之後,‘蘇麻離青’這種鈷料就用得差不多了,改為了其他青料。
其次是因為壓手杯之類的物件器型較小,透過碗沿和杯沿的沿口更容易找到對應的碎瓷片。
如果是大梅瓶、大天球瓶這種器型,碎片多且難以拼湊,以他目前的能力,估計眼睛看花了都找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