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出勢力頂在一起,一觸即發,可是沒等到爆發,武帝就去世了。
武帝駕崩的那夜,太女因急症臥床不起,朱震帶了親衛“應詔”入宮面聖。
誰也沒想到,一向與世無爭、看起來粗鄙無腦的六皇女會突然插來一腳,也正是這一腳,將那鬥得死去活來的三派碾了個粉碎。
武帝駕崩時身邊只有朱震,朱震守了她一夜,逼她寫下易褚的遺詔。
詔書送到內閣,有閣老不服,朱震只是冷笑,先郕王帶頭提劍斬了其中一位閣老,道:“違先帝遺詔者,殺!”
那段時間,不知有多少官員下馬。
永宣帝秉著一個原則:不論你原先是誰的黨,只要你不和我唱反調,我就先留你一命。
可偏偏有人作死......
無情的肅殺之後,再也沒人站出來說話。知道翻盤無望,永宣帝登基前,廢太女便縱火自焚。
當然,也有一說,那火本就是永宣帝命人放的。
而今永宣帝已作古,真相不得就而知了。
朱震從前說得好聽一點,是不顯山不露水,實際上就是個無所事事的文盲,這樣的人為何突然逼宮奪位,至今也無人知曉。有一說跟廢太女正君有關。
說起來那位可是個奇男子,他乃前任首輔的嫡長孫,溫文爾雅、風度翩翩。
朱震曾在機緣巧合下偶遇那位公子,一見鐘情,誰知造化弄人,那公子最後卻嫁給了廢太女。從那時起,朱震就有了逆心。
但稍微有點腦子的都不會相信這一說法———再怎麼說,永宣帝也是一代明君,怎麼可能只為一個男人就動了奪嫡的心。那件事最多隻能算個導.火.索,她奪嫡必然是積慮許久的。
且從朱震登基之後的行止來看:她在戰場上用兵如神,又主持編修《永宣大典》、興修水利、制定《新農賦》等,種種作為和“文盲”、“無腦”根本沾不上邊,臨終都不忘將江山安排妥當。
永宣帝若當真無實才,怎會有那麼多追隨者?不說旁人,先郕王至死忠於她,永宣帝駕崩之後,徐將軍即便受了貶謫也是無怨赴任。
只能說之前的朱震太會裝了,大智若愚,為的就是掩人耳目。很顯然,她成功了,誰也沒想到,她朱震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更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頭:廢太女屍骨未寒,朱震就納了東宮正君為自己的側君,封他為如君,賜號“昆君”,並和他生下女兒——齊王朱承治。
也就是在那時,劉文昌成為了內閣首輔。
因為前任首輔活活被氣死了,她是繼先太師楊大人之後,又一個因為那場宮變被活活氣死的大臣。
卻說周自橫作為東宮侍讀,又是廢太女心腹,看著那場宮變發生,她深受打擊,但囿於宗族的安危,無法站出來反對永宣帝登基,只得緘口不語。
家族之重,奪嫡之重,沉沉壓在周自橫的肩頭,叫她喘不過氣。
別的她都可以理解,唯獨昆君二嫁、生下叛王的女兒,周自橫清高,實在看不過去,便以“雨山先生”為筆名,寫下傳奇小說《孽狐緣》,借書諷刺現實。
那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書被朝廷全面封殺,但還是留了不少殘本下來,楊思煥也曾痴迷過。
她興致勃勃將書裡的故事說給周世景聽,直到周世景離開楊家的那夜,他告訴她,“雨山先生”就是他母親的筆名。
周自橫是《孽狐緣》作者的事,外人並不知曉,永宣帝更不可能知道。周家獲罪並不是因為這件事。
但從《孽狐緣》就可以看出周自橫對現實的不滿,她為人耿直率真,處事認真不近人情,實際上,她這種性格本該在刑部,未必不是個為民務實的好官,可她偏偏進了禮部。
禮部適合和稀泥的人,但凡有些稜角,在禮部都要受罪的,周自橫在禮部早已得罪了不少人。非但自己不開心,上下級關系也很僵。
在這種情況下,永宣帝沒革周自橫的職,反而事事偏袒她,一路升她到尚書,旁人只得側目而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