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關於災後重建,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流民問題。本朝出行要交路引,但一旦有了災,這一制度可能就無法實施,災民四處流竄,會比較亂。這一點,她認為需要考慮一下。
畢竟人口是和田地分配以及生産制度掛鈎。
要點都列好了,她就開始蘸墨寫草稿:臣對臣聞
天下安定民心所向,陛下誠有堯舜之風。
開篇將皇上與堯舜相媲美,寫到這裡,她抬眼瞥過一眼遠處大理石上明黃的倒影,此時皇上依然端坐在龍椅上,但她不敢抬頭看,司儀交待,不可直視聖顏。
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多字,將治災的手段寫好,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午,光祿寺大張旗鼓帶人過來,命內侍給每個士子發了兩個饅頭,外加一蝶鹹菜。
此時皇上已經離開了,龍椅空空,楊思煥擱下筆,低頭輕捶小腿,方才一心作文沒發覺,跪了半日,半邊身子都麻了。
士子們吃完之後繼續答題,沒過多久聽到一聲傳報:“太女殿下來此巡察,寶駕將至。”
眾士子聞言都起身,不久後,在眾人的簇擁下,一個身著明黃袍服的年輕女子出現在眾人視野中,眾人再次跪下見禮。
太女緩步從大殿中央走過,在內侍的簇擁下,走到上首的側座上坐定,抬手道:“眾卿不必拘禮,孤只是替母皇例行巡視,都平身答題。”
據說當朝太女是聖上第七女,外貌出眾,方才她大駕初至,楊思煥一時沒來得及避開,看到了對方一面。那長相與尋常女子相較,眉宇之間倒多了幾分英氣。
太女在上首坐了一會兒,禮部尚書垂首陪著說了幾句話,她便下來開始巡視,走到張珏身邊稍作停留,很快又繼續往前走,到了楊思煥身邊時,外面有內侍趕來,低聲在她身側低語幾句。
聲音太小,楊思煥離得近也沒聽清,只是隱約聽到什麼“皇子”,太女聽罷不作聲,目光從楊思煥臉上掠過,嘴角微微上揚,背手繼續巡察。她轉了兩圈就走了,留下禮部的繼續監考。
楊思煥寫草稿,天色已經不早了,她得抓緊時間將草稿往答卷上謄錄,這會兒已經有不少人在寫結尾了,知道自己寫字慢,她連頭都沒怎麼抬。
時光飛逝,眨眼的功夫黃昏已至,內侍過來點了蠟燭,還怕不夠亮,就將隔簾拉開,她覺得晃眼,將背挺得更直了些,夕陽掠過廊簷,從屋角洩到她身上。襯得她越發清瘦素淨。
“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幹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瑾對”寫完這最後的結尾,楊思煥才鬆了一口氣。
夕陽的餘暉已經收斂了許多,大理石地板上只有一條細窄的光帶。殘陽似血,暈染在天地之間。目光所及之處,皆泛著紅紅的光暈。
她扭頭望向遠處的屋脊,期間無意間發覺,好像有人正盯著她看。
她緩緩轉過頭,看到偏殿的屏風後有一道修長的影子一閃而過,她揉了揉眉心,大概是眼花了吧。
天將黑時,禮部把卷子收上去,不久之後,卷子將會被送到皇上手裡。
皇帝是殿試的主考官,命題與閱卷名義上都由她完成。但實際上皇帝政務繁忙,不大可能親自閱卷,還是會叫專門的官員評閱,這些官員便是讀卷大臣。
次日下朝之後,讀卷官集中在太和殿,開始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