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四十章 殿試
策問是內閣大臣出, 之後交給皇帝欽選的,能進內閣的,哪一個不是人精?她們出題自然是講究的。
往年的策問內容, 無非是安民、興賢、吏治, 這是倒好辦。
有時也會出抽象的, 抽象的分為兩大類,其一守成,其二開拓。
楊思煥看過無數狀元對策,總結出模版,前者的對策套路,就是誇頌揚當今聖上英明的同時,順帶在原有制度上提一點小建議, 要想出彩, 關鍵就在這小建議上, 既不能戳了聖上的心, 又不能言之無物。
而後者的套路也差不多。總之就是, 邊誇邊提意見,重要的是知進退,懂方寸。但今天的題似乎和以前不一樣, 題目開篇就是:暴雪連天, 累及南北, 餓殍遍野,房屋傾頹…
開篇描述得很是慘烈,簡單來說,就是連日大雪,壓倒房屋、凍死百姓,其中還有不少是被餓死的。
最後連發三問, 首先問如何賑災,又問如何治理,最後一問很奇怪,問的是:誰應該為此事負責?
整題以雪災為載體,看起來考治災,但再看最後那句:卿以為,孰當擔此責?
這種問法楊思煥倒是頭一回見,她將題目反反複複讀過一遍,先不急著打草稿,而是揣測皇上的意圖,以及那位出題的內閣大臣的意圖。
當朝內閣六大輔臣,她雖然不知道是哪六位,但按理來說,能入內閣的,至少是四十多歲,甚至七八十也有可能,她們那些老家夥浸淫宦海多年,心思太難猜了。
她就從皇帝那邊考慮。皇帝當然希望安定民心,災難來臨之際,很多百姓會把原因歸結於神明,君權神授,據說十幾年前關中旱災,一個多月不下雨,餓死了不少人,先皇便帶著太女在應天開壇祈雨,又齋戒了兩日。
當然,她才不會傻到說皇上有錯,千錯萬錯只能是下面人的錯。
她想了想又覺得不妥,她作為新科貢士,什麼作為都沒有,難道她要長篇大論來批判六部?想想就覺得文風很怪。
皇上問誰該當此責,她答題應該把自己放在臣子的位置上,這樣一來,這哪裡是問責?分明是換著花樣問怎麼完善制度,因為只有完善了制度,各部才能更好地運作。
想到這裡,她猛然驚醒,差點會錯意了。
於是,她提筆開始寫大綱,首先是賑災,雪災賑災無非是著戶部放糧施粥,江南是天下糧倉,一般不會挨餓,因此這部分得先考慮北方,尤其是本朝建國不到百年,北方尚未完全平定,穩住民心是很重要的。
但從南方運糧到北方不大現實,糧食運過去,百姓早就餓死了。各地都有糧倉,每年糧倉都要換一遍,因此監察制度需要嚴格執行。
第二部分是關於治理,楊思煥思量片刻,覺得這裡應該分為兩點,首先是災情的控制,其次是災後重建。
有句老話說趁火打劫,災難來臨時,可能會有人從中撈利,本朝建國伊始曾有一次大範圍雪災,那時候出來一群雪盜,趁災行兇。
並且連日暴雪,猛獸出沒傷人,因此災難來臨時,治安防範措施要進一步加強。
除此之外,官商勾結哄抬物價也是個問題。尤其北方門閥世族,歷經三朝不衰,勢力盤根錯節,但她不能提太多,這個問題聖上都不曾解決,她又能說什麼?
至於災後重建,她再一次想到瘟疫,大面積人.畜傷亡留下的屍體不妥善處理,很容易爆發疫情,這一點,她在鄉試時也提過。
不過,她後來又發現,鄉試時她答得並不全,只說了集體焚燒、深埋撒石灰,後來想想應該再加一點:埋的地點要遠離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