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縮小,調整畫素密度,都和記憶體有關。
所以這玩意用不同記憶體晶片也很多,處理記憶體,定址記憶體,快取記憶體,都必須單獨用。
如果是民用基本的數碼相機,一兩個記憶體就夠了,或者增大記憶體的容量來處理。
可現在架不住這東西是太空用的,記憶體技術跟不上,只能分拆串聯來用。
最後再匯總到總處理器上執行。
隨著邢寶華逐步瞭解,等實驗室裝完鏡頭後,就開始催硬體組為他們把所需的硬體製造出來。
處理器不用很複雜,龍芯就夠用,畢竟只是處理簡單的資料,一點都不復雜,龍芯用起來還綽綽有餘。
自己造出來的龍芯,邢寶華心裡有數,常用在數碼產品上那批就算了,單獨為這款太空相機弄一批龍芯。實在不行就上龍芯2,雖說也是少量生產一下,但軍方使用的東西,質量靠得住。
於是就定下用龍芯2號,來作為總處理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至於記憶體,好說,給三星分廠那邊講講要求,弄一批大容量的記憶體。
現在記憶體最大容量單顆記憶體是128k,像做記憶體條一樣,並聯在一起,把容量增大。單條就能弄出4的記憶體條,看需求,不夠再往上加。
大不了找軟體那邊努努力,把大容量的驅動程式編出來。
邢寶華對著陳碩月說這些,說得和很容易似的,其實過程相當有難度。
記憶體大了,就需要主機板支援,卡槽就得設計得多一些,就像八九十年代的電腦,什麼286、386似的,拆開機箱一看主機板,上面插滿了各種條子。
這年代的技術理念,硬體不夠用,就擴充套件。直到擴充套件到需求為止。
和伺服器理念差不多。也是沒事兒插記憶體和硬碟。
邢寶華準備離開光學實驗室時,突然想起一件事兒,問道陳碩月,相機內部的防抖動,你們考慮了沒有。
陳碩月想了一會,搖頭說道;“沒想!”
“高速飛行下,拍照會出現拉影,不會給你對焦的時間。所以還要在相機內部造一款穩定器。”邢寶華提醒說道。
“您說這一點,讓我想起尼康內部的一篇學術報告,他們早期在機械單反相機中提出穩定器這一概念,就是在相機中增加一個微型陀螺儀。
我不知道成沒成功,效果如何,但從目前市面上的高階膠片機來看,是沒有新增穩定系統,而是借用外部穩定器,就是咱們常說的,三腳架,單腳架或斯坦尼康那樣的穩定器。”
“這樣,你打個電話給中航,問問他們,太空相機要不要加穩定器,如何加。”
“那我這就問問。”說著陳碩月拿出手機來,就撥打過去。
由於和中航合作密切,他們這邊有很多不懂的,各種符合要求的問題,經常電話溝通,有時候一天打很多電話。
沒一會,陳碩月溝通完給邢寶華彙報,說必須加穩定系統,裡面的機構非常簡單,就是機械陀螺儀。
那麼問題來了,全數碼相機,新增機械陀螺儀,怎麼利用機械陀螺儀轉化訊號給處理器?
邢寶華也懶得去想怎麼轉換,有那個時間還不如研發電子陀螺儀,反正以後還用得著。
所以說,這次上衛星是對的,因為好多技術都是逼出來的,更說明,很多先進技術都用在軍事上,都是玩剩下才轉民用。
雖搬空尼康的資料庫,但用在衛星相機上,很多技術完全沒啥吊用。
民用技術和超先進技術,完全是兩個區域不同的概念,邢寶華現在只能摸索著前進,好在有個中航能給點技術上的支援。
如果這次衛星數碼相機能成功,估計往後中航就給他們下訂單了。
人家要的可不是一米多,兩米多,能造多大就多大。好像前蘇老大哥弄了個直徑六米的。
雖說鏡片大小和清晰度有關,但看看哈勃,直徑也就二三米。
數碼相機的產生,節約了成本問題。機械相機需要回收技術,這都是錢啊!而且飛上太空後,壽命相當短。
拍完裡面的膠片,就得回收,如果有了數碼相機存在,衛星的使用壽命就不是十幾天,幾十天那樣短,可以常年在上面待著,直到用完裡面變軌的燃料為止。
但電子陀螺儀又是一個麻煩事兒。
喜歡重生:話說1984請大家收藏:()重生:話說198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